不同品牌手机的成像风格差异明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你把苹果、华为、小米三台手机摆在同一个餐桌上拍摄食物,会发现苹果的色调像加了层冷白滤镜,华为的红色餐盘会显得格外鲜艳,而小米则可能把牛排的纹理拍得更锐利,这就像三个画家用不同颜料作画——苹果追求"所见即所得",华为喜欢浓墨重彩,小米则习惯用炭笔勾勒细节,为什么拍同一碗拉面,有的手机拍出来汤色清亮,有的却像加了辣椒油?其实这是各品牌对图像算法的不同理解导致的。
夜间拍摄能力考验硬件功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上周在小区拍月亮时,朋友的三星S23Ultra能清晰拍到环形山,而我的旧款手机只拍出个光斑,这就像让近视眼和飞行员同时看视力表,差距立现,旗舰机的大底传感器如同更大的瞳孔,能捕捉更多光线;而计算摄影中的多帧合成,相当于让相机连续做30次深呼吸再憋住气拍摄,但要注意,有些手机开启夜景模式后,明明拍的是黄昏却硬生生修成白昼效果,这种过度干预反而失真。
长焦镜头不是数字变焦能替代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动物园拍火烈鸟时,用OPPO的3倍光学变焦和某款手机的10倍数码变焦对比,前者羽毛根根分明,后者就像用橡皮擦蹭过的素描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放大镜看蚂蚁,真正的光学变焦是调整镜片距离,而数码变焦只是把蚂蚁照片放大裁剪,不过现在有些厂商搞的"潜望式镜头",确实让手机也能实现单反级的长焦效果,关键要看镜头模组里有没有那组会移动的镜片。
人像模式的虚化算法仍在进化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给女友拍咖啡厅打卡照时,vivo的虚化边缘处理得像用剪刀裁贴纸,而iPhone偶尔会把发丝和背景糊在一起,这就像新手理发师用推子,总有些地方过渡不自然,目前最靠谱的方案是激光雷达+AI识别双管齐下,但遇到透明玻璃杯或镂空耳环时,所有手机都会露怯,有趣的是,有些千元机反而能拍出更柔和的虚化,因为它们不追求刀锐奶化,就像素描留些笔触反而真实。
视频防抖功能影响创作自由度
上周爬山时发现,打开小米的超级防抖后,画面稳得像装了云台,但取景范围突然缩小20%,这相当于为了防抖给画面套了紧身衣,虽然不晃了却也施展不开,而苹果的电影模式在追拍孩子时,焦点转换比手动对焦还灵敏,但背景虚化会突然抽搐,现在的问题是:我们到底要物理防抖的扎实,还是算法防抖的灵活?或许就像选登山杖,有人要碳纤维的轻便,有人偏爱铝合金的可靠。


 SnowflakeWonder
 SnowflakeWond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