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光线方向让照片更立体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层次感而你拍的像纸片?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,清晨斜射的阳光会在建筑侧面拉出细长阴影,这时用侧光拍摄,砖墙纹理会像浮雕般凸现,逆光时别急着放弃,试试让模特站在树荫边缘,发丝会被镀上金边,而面部仍保持柔和,正午顶光拍人像容易在眼窝投下难看的黑影,这时可以让人物抬头或寻找遮阳处。
巧用前景制造空间纵深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风景总像贴在背景布前?试着在镜头前30厘米放些东西——半片枫叶、咖啡馆的窗框,甚至雨伞边缘,这些虚化的前景会像舞台帷幕,把观众视线引向主体,去年在古镇拍牌坊时,我故意让晾晒的蓝印花布占据左下角,布料纹理虚化成蓝色雾霭,牌坊顿时有了穿越时空的距离感,但要注意前景不能太杂乱,否则会像汤里撒了太多胡椒粉。
控制快门速度捕捉动态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孩子总糊成影子?把快门调到1/500秒以上,能凝固跳跃时的鞋底沙粒,想拍咖啡拉花的过程反而要降到1/30秒,让银勺划出的奶泡轨迹连成丝绸,上周拍自行车赛,用1/800秒拍清了选手绷紧的小腿肌肉,而用1/60秒平移跟拍时,背景拖曳成彩色流线,轮毂却保持清晰——这种动静对比会让照片呼吸起来。
打破常规构图激发视觉新鲜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九宫格构图看多了会腻?把地平线压到画面顶部1/10处,留出大块阴云,那种压迫感比居中构图更有戏剧性,拍人像时故意切掉半个额头,反而让观众聚焦到模特颤抖的睫毛,有次拍夜市,我把烧烤摊的价签作为视觉中心,虚化的食客成为色块背景,比直接拍食物更有市井烟火气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,但要先熟练掌握规则。
合理运用色彩对比突出主体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你的照片总像褪了色?试着在冷色调场景里加入暖色元素——灰墙前的明黄自行车,雪地里的一把红伞,去年深秋拍银杏,我特意等到穿宝蓝色外套的行人走过,金叶与蓝衣在画面两端对撞,色彩顿时活了过来,但要注意色块比例,如果红绿各占一半会像打翻的颜料罐,让主色占70%才是聪明的做法。


 幽径独赏芬芳
 幽径独赏芬芳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