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构图让画面更透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很多游客照显得呆板?往往因为人物被生硬地钉在画面正中,尝试将人物放在横向或纵向的三分线上,比如让站立的人像对齐右侧竖线,左侧留出空间给远山或河流,拍摄西湖边的汉服人像时,我曾让模特站在画面右1/3处,左侧保留水岸线延伸感,这样既突出人物又展现环境层次,留白不是浪费,而是给视线呼吸的余地。
前景框架增强空间纵深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直接拍摄人物和背景容易像贴纸一样扁平,找些天然画框——拱门、树枝甚至茶摊的遮阳伞,都能制造"画中画"效果,在宏村拍摄时,我让模特站在月沼边的圆拱门中央,门框既遮挡了杂乱背景,又通过明暗对比引导观众视线,类似生活中我们透过窗户看风景,这种构图能产生"偷窥感",让二维照片呈现三维剧场效果。
动态线条引导视觉焦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背景出现公路、河流或栏杆时,别把它们当成干扰,这些线条是天然的视觉箭头,比如让模特站在S形公路的转弯处,蜿蜒的线条会像导游一样把目光引向人物,去年在青海湖拍摄时,我利用环湖公路的弧线作为引导线,模特站在弧线顶端,既平衡了空旷感,又让画面产生流动的韵律,就像用筷子夹菜,好的引导线能精准"夹起"观众的注意力。
人物比例决定场景性格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同样在草原拍摄,为什么有的照片壮阔有的却显压抑?关键在于人物与环境的比例关系,想要强调场景宏大,就让人物只占画面1/10,站在地平线下方;若想突出人物情绪,则放大到半身构图,让背景虚化成色块,在呼伦贝尔,我先用广角拍下牧羊人渺小的身影展现天地苍茫,再用85mm镜头贴近拍摄他皱纹里的故事,这就像听交响乐时选择关注整个乐团还是独奏家,取决于你想讲述什么故事。
光影层次塑造立体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拍摄的人像常像纸片人,因为缺乏光影雕刻,抓住黄金小时的侧光,让人物面部呈现明暗过渡,轮廓会立刻立体起来,在平遥古城傍晚拍摄时,我让夕阳从模特左侧45度照射,鼻梁投下的阴影自然强化了五官,而暖色调的光线还给砖墙镀上了年代感,影子不是敌人,就像炒菜需要火候,恰当的光影对比才是让画面"有嚼劲"的关键。


 MoonbeamGrace
 MoonbeamGra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