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是摄影的灵魂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座山在清晨和正午拍出截然不同的质感?答案藏在光线的角度里,侧光能雕刻岩石的纹理,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被阳光凸显;正午顶光却像过度曝光的美颜滤镜,抹平了所有层次,尝试在日落前两小时拍摄人像,暖色调的斜射光会给皮肤镀上蜜糖般的质感,而阴影自然勾勒轮廓——这比后期强行加暗角更耐看。
构图需要制造视觉冲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照片里的元素都规规矩矩排列时,观众的眼球很快就会疲倦,试着让穿红色外套的模特站在青灰色水泥墙前,色彩冲突像突然拔高的琴音;或是用广角镜头贴近前景的野花,让远处山峰因此变形压缩,大小对比制造戏剧性,三分法则是安全牌,但打破它才能拍出让人停下刷屏的手指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魔术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凝固飞鸟展翅的瞬间需要1/2000秒,但拍摄溪流时为何要故意降到1/4秒?动态模糊会暴露时间的轨迹,就像看见风中摇摆的麦浪才知有风,我曾用三脚架拍夜间的车流,30秒曝光把红色尾灯拉成熔岩般的丝带——这种肉眼看不见的景观,正是摄影独有的魔法。
后期调色要忠于场景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到冷色调的雪景照总觉得温度骤降,暖色调的食物照仿佛能闻到香气,这不是错觉,修图时把阴天墓地的饱和度拉满,就像给挽联配上电子舞曲般荒诞,建议先问自己:当时空气是干燥还是湿润?记忆中的主色调是铁灰还是土黄?调色滑块该像中医把脉,顺着场景本身的脉搏下药。
器材选择如同厨师选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米其林主厨不会用砍骨刀切金枪鱼腩,但很多新手却指望18-200mm镜头通吃所有题材,拍街景时35mm定焦逼你靠双脚构图,就像限制画家只能用铅笔;而600mm长焦拍月亮时,三脚架轻微的晃动都会让环形山变成重影,没有不好的器材,只有用错地方的装备。


 雨中聆听心声
 雨中聆听心声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