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学校

投稿摄影作品组照是怎么样的,投稿摄影作品组照的流程与要点解析

组照需要明确的主题线索翻开任何一本摄影杂志的投稿专区,你会发现获奖组照总像一根串联的珍珠项链,去年拍摄本地菜市场时,我最初提交的12张照片被编辑退回,理由是"每…

组照需要明确的主题线索

组照需要明确的主题线索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翻开任何一本摄影杂志的投稿专区,你会发现获奖组照总像一根串联的珍珠项链,去年拍摄本地菜市场时,我最初提交的12张照片被编辑退回,理由是"每张都在讲不同故事",后来改用"清晨五点的鱼市"为主线,只保留摊主老陈卸货、杀鱼、擦汗的特写,配合全景摊位构图,最终被《市井中国》专栏收录,这就像做菜不能把所有食材乱炖,得用一根竹签把糖葫芦串起来。

画面节奏要像呼吸般起伏

画面节奏要像呼吸般起伏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某次帮朋友整理西藏骑行组照,20张全是雪山经幡的大景别,看得人喘不过气,后来我们插入转经筒特写、藏民皱纹的微距、甚至一张虚焦的酥油灯,评委反馈"终于有了停顿的韵律"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评书,说书人总在紧要处突然放慢语速——组照也需要2-3张"气口",通常用细节或留白来实现。

技术参数可以打架但要讲和

技术参数可以打架但要讲和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很多人以为组照必须统一光圈快门,其实去年《国家地理》获奖的窑洞组照里,就有故意混用慢门拍炊烟和高速定格扬谷的对比,关键是要像火锅调蘸料,麻酱和香油看似冲突,蘸羊肉时却相得益彰,我拍茶山组照时,故意让晨雾用ISO1600显噪点,午后采茶却用ISO100,反而强化了时间流动感。

编辑过程比拍摄更耗心神

编辑过程比拍摄更耗心神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完成一组8张的胡同改造记录,拍摄只用三天,但趴在电脑前删减调整花了整整两周,有张构图完美的剃头摊照片,因为色调比其他冷半度就被舍弃,就像乐队排练时音准差半度的乐手必须离场,某杂志主编说过:"组照不是选你最好的照片,是选最合适的照片。"这句话我贴在显示器上方时刻提醒自己。

投稿格式是最后的隐形门槛

投稿格式是最后的隐形门槛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吃过闷亏才懂,有些比赛要求组照必须包含一张竖构图,有些则禁止拼接,就像给不同餐馆送外卖,川菜馆要包铁盒防洒,粤式茶楼却讲究竹笼透气,现在我的投稿文件夹里永远备着三种版本:6张精简版(适合网页展示)、10张完整版(供纸质媒体选择)、外加1张概念示意图(解释组照逻辑),这招是从被拒稿七次后学会的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