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人物图片获奖作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人物眼神是画面的灵魂
为什么许多获奖人像作品总让人过目不忘?关键往往藏在眼神里,试着回想布列松的《抱酒瓶的男孩》,男孩斜睨的视线让静态照片有了故事性,拍摄时,可让模特先闭眼,数到三突然睁开——这个瞬间瞳孔尚未适应光线,会呈现更饱满的黑色,注意别犯新手错误:过度追求"大眼神"而滥用环形闪光灯,反而会失去虹膜纹理,就像我们不会盯着电灯泡看人,自然光线下45度侧光,才能让眼神既明亮又有层次。
环境元素要成为第二张脸
去年荷赛奖作品《战地理发师》,理发师手中的剪刀与背后残墙形成奇妙互文,这种"道具叙事"的秘诀在于:先找到人物标志性动作,再让环境要素与之"对话",拍街头艺人时,我常蹲下来用广角镜头把他们的工具包纳入前景,斑驳的乐器盒裂纹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诉说岁月,但小心陷入"过度堆砌"陷阱,曾见参赛者硬在农夫身旁摆满农具,反而像超市货架,环境要素要么参与叙事,要么制造对比,没有中间选项。
打破常规构图制造记忆点
"三分法?那是给明信片用的。"一位马格南摄影师曾这样调侃,看看那些打破规则的获奖作品:薇薇安·迈尔把主体压在画面最边缘,森山大道让半个头颅出画,尝试把人物放在"错误"的位置:让模特的鼻尖几乎碰到画框,或是只拍下半张流泪的脸,有次我在雨天拍摄,故意让雨伞遮挡模特三分之二面部,评审后来评价"那团模糊的伞布比清晰的脸更有张力",但要注意,这种反常规必须服务于情绪表达,而非单纯炫技。
后期处理要像隐形裁缝
数码时代最大的误会,是以为获奖作品都靠后期"整容",其实评委们拿着放大镜找的,恰恰是处理的痕迹,见过一张获奖肖像,作者仅做了三处调整:压暗背景0.3档、提亮瞳孔5%、修复衬衫上一处反光,这种"微创手术"式后期,就像老裁缝改西装——外人看不出改动,穿着却更挺拔,我的笨办法是:修图后离开屏幕十分钟,回来如果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人物而非某处效果,才算合格,最好的修图软件是你的克制力。
等待比快门更重要
卡帕说"如果你拍得不够好,是因为靠得不够近",但没人告诉后半句——"也可能等得不够久",拍摄《阿富汗少女》的麦柯里,其实在难民营守了六天,有次我拍茶农,前三天只拍素材,第四天老农习惯镜头后,才抓到他擦汗时衣袖带起茶叶的瞬间,时间在这里扮演神奇催化剂:半小时拍摄得到的是表情,三天等待换来的是性格,就像煲汤,大火煮沸的只是水,文火慢炖的才是滋味。


 雨中聆听心声
 雨中聆听心声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