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技术学校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模式
很多人拿到相机就直接用自动挡,这就像开车永远用D档——虽然能跑,但遇到陡坡或弯道就力不从心,手动模式(M档)像是手动挡汽车,需要自己调整光圈、快门和ISO,比如拍摄流水时,用1/1000秒会凝固水花,而1/4秒能拍出丝绸般的雾化效果,但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有时也用半自动档?因为光线突变时,光圈优先(A档)能快速保证曝光,比如街头抓拍中,根本没时间慢慢调参数。
光线条件怎样影响照片质感
正午阳光直射时拍人像,脸上会出现难看的阴影,就像用手术灯照着一块凹凸不平的石膏,这时候可以找树荫或等云层遮挡,让光线变成柔和的"自然柔光箱",但矛盾的是,阴天虽然光线均匀,却容易让照片显得平淡,解决方法?试试逆光拍摄,让发丝和轮廓镀上金边,或者用反光板给面部补光——就像给素描画突然加上高光笔触。
构图规则何时该打破
三分法确实好用,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画面马上就有了呼吸感,但见过布列松的《跳水池》吗?那个人悬空的脚几乎贴着照片边缘,这种打破常规的构图反而制造了紧张感,拍摄儿童时,刻意把玩具车放在画面正中央,配合广角镜头的畸变,会产生童趣的夸张效果,规则像自行车辅助轮,学会平衡后就该卸掉。
后期处理该修到什么程度
有人觉得调色就是加滤镜,结果天空蓝得像卡通片,其实raw格式就像生食材,白平衡调整相当于控制火候,但修图也有"恐怖谷效应"——皮肤磨皮太过会像蜡像,适当保留毛孔反而真实,有个简单标准:调整后如果第一眼注意到的是"修图痕迹"而不是照片内容,那就过头了,试试把饱和度滑块回调10%,往往会有意外收获。
为什么同样的设备拍不出好照片
拿着顶级相机却拍不出好片,就像用名贵厨具煮泡面,问题可能出在"视觉耐力"——普通人看场景用3秒,摄影师会蹲守3小时,拍樱花时,游客只拍整棵树,而摄影师会等风吹过时抓取花瓣飘落的0.5秒,下次拍摄前,试着用取景框当画框,先上下左右移动二十次,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角度,相机只是铅笔,关键是谁在画画。


 忆起江南水乡
 忆起江南水乡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