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控制着画面的虚实层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下,有些照片主体清晰背景模糊,有些却前后都清楚?关键在于光圈叶片张开的程度,f/1.8的大光圈能让背景融化成色块,适合突出人像眼神光;而f/11的小光圈拍摄风光时,连远处树叶的脉络都能交代清楚,但要注意,过度追求虚化可能导致花瓣边缘出现洋葱圈光斑——这是镜片结构在强光下的物理妥协,就像近视眼摘掉眼镜看霓虹灯时的重影现象。
快门速度冻结或拖拽动态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飞鸟时,1/2000秒能凝固翅膀末梢的水珠,但若用1/30秒慢门,就会得到丝绸般的瀑布轨迹,这里藏着个矛盾:高速快门需要充足光线,昏暗环境下强行提升ISO又会产生噪点,好比在颠簸的公交车上写字,要么开灯提高书写速度(快门),要么接受字迹歪斜(噪点),折中方案是寻找窗边的自然光(大光圈镜头)。
白平衡矫正色彩的视觉记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拍雪景总发蓝?钨丝灯下的人脸偏橘?相机的色温识别常被环境欺骗,专业摄影师会对着灰卡校准,就像画家在调色前先洗笔,有个反常识技巧:阴天用阴影模式(约7000K)反而能中和冷调,好比往冰美式里偷偷加半勺热牛奶,遇到混合光源时,手动设定K值比自动模式更可靠,毕竟人眼能同时适应烛光和荧光灯,但CMOS传感器会纠结得“精神分裂”。
构图引导观者的视觉动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不自觉盯住某个角落?三分法把主体放在井字交叉点只是基础,更高级的是用明暗对比做视觉陷阱,拍摄老街时,让晾衣杆的斜线指向早点摊的热气,观众的视线就会顺着竹竿滑落到蒸笼上,但要警惕过度设计——强行塞满引导线,就像把导航箭头贴满挡风玻璃,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,偶尔打破规则,用居中对称拍宗教建筑,压迫感反而成就仪式感。
景深预览按钮揭露肉眼错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取景器里背景明明很模糊,成片却意外清晰?这是最大光圈取景的“障眼法”,按下镜头旁的景深预览钮,光圈会收缩到设定值,画面瞬间变暗但呈现真实景深,就像眯起眼睛看东西会更清楚,代价是进光量减少,这个功能在微距摄影时尤其重要,否则可能发现蚂蚁的触须焦点完美,而它的六条腿早已消失在虚化中。


 花朵绽放笑颜
 花朵绽放笑颜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