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技术入门视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很多新手拍的照片总像手机随手拍?你可能忽略了相机最基础的控制逻辑,把摄影想象成煮咖啡——粉量、水温、萃取时间必须精确配合,而光圈、快门、ISO就是控制光线"配方"的三把钥匙。
光圈决定画面的虚实层次
拧开镜头上的光圈环时,你其实在调整光线通过的"阀门大小",f/1.8的大光圈能让背景融化成彩色光斑,适合突出人像或静物;但拍摄集体照时若还用大光圈,后排人的脸就会虚成马赛克,有次在古镇拍茶摊,用f/2.8拍青瓷茶杯特写,后面蒸腾的水汽化作朦胧色块;换成f/8后,竹编茶篓的每根篾条都清晰可见,数值越小光圈越大,进光量越多但景深越浅。
快门速度冻结动态瞬间
公园里拍孩子荡秋千,1/500秒能凝固飞扬的发丝,1/30秒却会拍出模糊残影,这就像用不同速度搅动蜂蜜——高速快门像突然冻住的蜜蜡,慢速快门则拉出粘稠金丝,傍晚拍车流时,三脚架上的2秒长曝光会让车灯拖曳成红色河流,但手持拍摄别低于1/60秒,否则连呼吸都会让画面颤抖,有个诀窍:快门分母数值最好大于焦距数,比如用50mm镜头时选1/60秒以上。
ISO是画质的双刃剑
昏暗的咖啡馆里把ISO调到3200,虽然能拍清书架,但画面会布满噪点像撒了芝麻,这就像用放大镜看老报纸——勉强看清文字的同时,纸张的粗糙纹理也被放大,晴天用ISO100拍摄时,树叶的脉络都干净利落,测试发现:多数相机在ISO800以下画质稳定,超过1600就开始出现彩色噪斑,遇到弱光环境,宁可开大光圈或放慢快门,也别急着调高ISO。
白平衡还原真实色彩
为什么清晨拍雪地总泛蓝?相机的"色觉"比人眼迟钝,在钨丝灯下用自动白平衡拍蛋糕,奶油会染上病态黄;手动设为"白炽灯"模式后,终于还原出纯白的糖霜,有次拍夜市烧烤,故意用"阴天"模式强化橙红火光,比真实场景更显烟火气,RAW格式能后期调整色温,但JPEG直出就必须在现场调准,试试对餐巾纸做自定义白平衡,比预设模式更精准。
这些参数就像齿轮组,单独调整某个都会牵连整体,建议先用光圈优先模式(A/Av)练习,观察相机自动匹配的快门速度,慢慢就能培养出曝光直觉,下次拍摄前,不妨先问自己:这张照片最需要突出什么?是瞬间的动态,细腻的层次,还是真实的色彩?


 Charm魅力者
 Charm魅力者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