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如何驾驭不同光线条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的薄雾与正午的烈日对相机而言就像油锅与冰面——同样的设备,完全不同的挑战,许多初学者在逆光拍摄时总抱怨人脸黑成剪影,其实只需一块反光板就能化解,比如拍摄稻田里的老农,若太阳在他身后,不妨用银色反光板从侧面补光,既保留金灿灿的稻穗高光,又让皱纹里的故事清晰可见,强光下ISO要像踩刹车般控制在100,而阴天反而需要像加油门般提到400-800。
广角镜头为何会让你的早餐变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用24mm镜头俯拍餐桌上的煎蛋时,边缘的吐司会诡异地向外弯曲,这可不是镜头故障,广角镜头的桶形畸变就像透过鱼缸看世界,越靠近画面边缘的线条越夸张,去年杂志社拍摄古镇专题时,摄影师特意用16mm镜头贴近石拱桥栏杆,让桥洞在画面远端收缩成完美的圆,下次拍集体照若想避免边缘人物脸宽,记得让大伙站成弧形而非直线。
慢门拍摄流水为何总像棉花糖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瀑布变成丝绸质感的照片吗?关键是把快门速度调到1/15秒以下,这相当于让相机持续眨眼观察水流轨迹,但三脚架必须稳如老树根,去年在黄果树瀑布,助理忘记锁紧云台,价值两万的设备差点变成漂流瓶,更刁钻的是,大白天用慢门需要ND滤镜,就像给镜头戴墨镜,否则照片会白茫茫一片——你猜那些雾化的海浪照片,实际拍摄时太阳有多毒?
手机修图如何避免塑料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过度锐化与饱和度的照片就像化妆浮粉的脸,细节全被算法吃掉,杂志社暗房师傅有个比喻:高光调节是给照片"摘隐形眼镜",阴影提升是"补牙缝",去年处理敦煌壁画题材时,修图师刻意保留了些许噪点,反而让千年颜料有了颗粒质感,局部调整笔刷要比全局滑块聪明得多,就像化妆该打高光的地方和该遮瑕的部位从来不是同一处。
为什么你的街拍总像监控录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同样是扫街,有人拍出生活交响乐,有人只拍到行人后脑勺,秘密在于等待"决定性瞬间"要像猫蹲老鼠洞——去年在重庆巷子口,摄影师为抓取挑扁担的老汉与外卖骑手交错而过的画面,足足喝了三杯豆浆,建议把相机设为连拍模式,但别学某些新手按住快门不放,回家要从两百张相似照片里选片,比相亲还累,真正的好镜头往往出现在你放下相机的瞬间,所以脖颈带永远比腕带靠谱。


 MountainPeakAdventure
 MountainPeakAdventur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