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拍照才最好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很多人抱怨照片发灰,其实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,正午的硬光会在脸上投下难看的阴影,而阴天的柔光反而能让皮肤显得细腻,试试在日出后或日落前1小时拍摄,这时的光线角度低、颜色暖,连手机的镜头都能拍出油画般的质感,如果必须在强光下拍摄,可以让人物站在树荫边缘,利用树叶的缝隙形成自然的光斑效果。
构图要打破惯性思维
"把人放中间"是最保险也最无聊的构图,试着打开手机的九宫格线,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;拍风景时让前景的岩石或花草占据1/3画面,能立刻增加层次感,遇到对称场景别犹豫,故宫的红墙或是图书馆的书架,居中构图反而能强化秩序美,横平竖直比倾斜更有力量——除非你想故意制造动感。
镜头语言要说人话
用广角镜头拍特写会让人鼻子变形,就像用鱼眼镜头拍证件照一样荒谬,50mm焦距最接近人眼视角,手机的主摄镜头就是这个原理,拍美食时俯拍45度角,既能展现菜品全貌又不会让酱油反光刺眼;拍孩子就要蹲下来平视,这个高度才能还原童真,长焦镜头能压缩空间,让远处重叠的山峦产生水墨画效果,但需要三脚架防抖。
后期是最后的调味料
直出照片就像没放盐的菜,但重口味滤镜又会显得廉价,微调三个参数就够了:提高阴影找回暗部细节,降低高光避免过曝,适当增加自然饱和度,皮肤处理要克制,保留毛孔纹理比磨成塑料脸真实得多,如果背景杂乱,用圆形渐变工具局部压暗,观众的视线自然会被引导到亮部主体,所有调整幅度不要超过15%,否则照片会"露馅"。
拍照终究是观察力的较量,下次举起手机前,先花10秒环视四周:有没有更好的光线角度?换个机位能否避开电线杆?主体和背景是什么关系?这些思考比任何技巧都重要。


 Love爱之韵
 Love爱之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