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能决定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来像杂志大片,你拍出来却像手机随手拍?关键往往藏在光线里,清晨的斜射光会给景物镀上金边,而正午的硬光容易让脸部出现难看的阴影,试试这个实验:在室内拍摄水杯时,用窗帘过滤后的柔光能拍出通透感,而直射的台灯光则会让玻璃产生刺眼反光,阴天反而是拍人像的好时机——云层就像天然的柔光箱。
构图要制造视觉悬念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放在正中间是最保险的,但也是最无聊的,想象你在布置餐桌:餐具整齐排列是功能性的,而斜放一支红酒玻璃杯突然就让画面有了故事,三分法则是老生常谈,但真正的高手会故意打破——比如拍摄街景时,让倾斜的自行车前轮冲出画框,这种"不完整"反而能激活观众的想象,下次拍食物时,试着让叉子从画面左下角伸进来,破坏完美的俯拍角度。
色彩对比比滤镜更重要
很多人依赖后期加滤镜,却忽略了现场的色彩关系,拍红色咖啡馆招牌时,如果背景是灰墙,红色会跳出来;但若背景是圣诞节的绿装饰,画面就会显得杂乱,有个反常识的技巧:阴天拍摄时穿亮黄色雨衣,会比晴天穿更出片,就像炒菜讲究"君臣佐使",主色不超过三种的照片往往最有冲击力。
动态模糊让照片活起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我们总追求"拍清楚",但适当模糊反而能讲故事,拍咖啡师做手冲时,用1/30秒快门记录水流轨迹;拍孩子荡秋千时,让背景拉出丝绢般的虚化,这就像做菜时故意保留锅气,比完全精致的摆盘更有生活气息,注意要固定住相机,让主体局部模糊而其他部分清晰,这种矛盾感正是摄影的魔法。
视角变化打破常规认知
蹲下来用蚂蚁的视角拍广场,或是站上凳子用上帝视角拍早餐,同样的东西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戏剧性,拍宠物时把镜头贴在地面,能让普通的小狗显得像头狮子;而俯拍办公桌时,杂乱的文具会变成抽象几何图案,这就像炒土豆丝,切丝的粗细会彻底改变口感——视角就是摄影的刀工。


 Brave勇敢者
 Brave勇敢者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