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得学多久能学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掌握基础操作需要两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刚摸相机时连快门键都找不着,这太正常了,就像学自行车得先扶稳车把,摄影也得搞懂光圈、快门、ISO这"三件套",上周有个学员抱怨拍夜景全是糊的,后来发现他把快门速度设成了1/4秒还死活不肯用三脚架,其实只要花两个周末,把相机说明书当菜谱翻,对着厨房窗口拍100张不同参数的水杯,你就能明白为什么f/8的光圈拍食物更立体——这些死记硬背的规则,比背英语单词简单多了。
培养构图直觉得半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知道三分法不等于会构图,就像背了菜谱不代表能当大厨,去年在西湖边见过个大叔,举着两万块的设备把雷峰塔怼在画面正中间,左右还塞进两棵歪脖子柳树,好构图需要肌肉记忆,我建议每天上下班路上用手机拍20张,强迫自己找前景框架、引导线,有个开奶茶店的朋友,坚持用收银台当取景框练了三个月,现在不用取景器也能把珍珠奶茶拍出奢侈品广告的感觉。
应对复杂光线需要摔跟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逆光人像不是加块反光板就能搞定的事,上个月帮婚庆公司拍户外仪式,下午三点阳光像探照灯直射新娘头顶,硬是拍出个"发光如来佛"效果,后来发现用70-200mm镜头站到树荫下,让树叶间隙的光斑当天然柔光罩才行,这种经验教科书不会写,得在正午的广场上晒脱皮几次才懂,就像炒菜掌握火候,锅烧糊过才知道什么叫"七分热"。
形成个人风格至少三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问为什么自己拍的樱花大道像旅游局宣传册,去年遇到个拍胡同的大姐,前两年作品全是"明信片式"打卡照,后来天天蹲点抓居民晾被单、修自行车,现在她的照片隔着屏幕都能闻见蜂窝煤味儿,风格不是滤镜预设,是把生活经历熬成显影液的过程,就像写字,临摹颜真卿十年,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的撇捺里藏着小时候放风筝的力道。
说到底,摄影像煮一锅广东老火汤,有人急着用高压锅半小时搞定,但真正的好汤得守着砂锅看火候,从能拍到会拍的距离,可能比相机到月球还远——不过至少按快门比造火箭容易点儿,对吧?


 灵眸闪烁光芒
 灵眸闪烁光芒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