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拍人像时总抱怨背景太乱,其实问题出在光圈设置上,就像用吸管喝饮料,大口径的吸管(大光圈如f/1.8)能快速吸入主体,而周围液体(背景)自然变得模糊,上周带学生拍校园樱花,故意用f/16小光圈拍特写,结果连树干上的蚂蚁都清晰可见——这显然不适合突出人物,想拍糖水片就开大光圈,拍集体照或风景才需要收小。
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运动会拍摄时总有人问:"为什么我拍的跳高选手像团浆糊?"这就像试图用漏勺接住喷泉的水,快门速度低于1/500秒时,快速移动的物体必然拖影,上个月实训课,我们让模特甩动丝巾,用1/2000秒快门能清晰拍到丝巾飞扬时的纤维纹理,而调到1/30秒就变成了抽象画,不过拍摄车流灯光轨迹时,反而需要这种"浆糊效果"。
ISO感光度与画质有什么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把ISO当作亮度救命稻草,这好比在黑暗里硬把收音机音量旋钮拧到最大——确实能听见声音,但杂音也爆炸了,阴天拍足球赛时,有学生直接拉到ISO6400,结果球员队服上全是彩色噪点,其实现在中端相机在ISO1600以内都能保持干净画面,关键是要学会用光圈快门组合控光,上周夜市拍摄,我们坚持用ISO800配合三脚架长曝光,烤串摊的灯光既明亮又纯净。
白平衡设置如何影响照片情绪
为什么同一朵玫瑰在清晨拍出冷蓝色调,傍晚却变暖橙色?这就像给灯泡套不同颜色的玻璃纸,去年冬至带学生拍食堂,自动白平衡把热腾腾的饺子拍得像冷冻食品,手动调到4000K色温后,蒸汽里立刻透出令人食欲大开的暖光,但拍科技馆金属装置时,故意用6500K高色温制造冷冽的科幻感,比实际看到的更有冲击力。
构图三分法真的万能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把画面划九宫格当铁律,但去年拍毕业季时,有个学生把校长致辞放在右下交叉点,结果话筒线刚好从头顶穿过,活像天线宝宝,好的构图应该像炒菜放盐——三分法是基础量,具体还得看食材,拍对称建筑时中心构图更庄严,而抓拍篮球赛扣篮瞬间,故意把人物挤到边缘反而能强化动势,关键要读懂每个场景的"视觉重量"。


 灵眸闪烁光芒
 灵眸闪烁光芒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