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摄影专业的学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通透感,有人却像手机随手拍?关键在于参数组合,郑州某高校摄影课上,老师让学生用同一台佳能5D4拍摄静物:A组用f/1.8大光圈,背景虚化得像融化的奶油,但花瓣边缘出现紫边;B组改用f/8,画面整体锐利却少了层次,这就像煮粥,火候太大容易糊底,太小又熬不出米油,建议新手从光圈优先模式起步,先掌握f/4-f/8这个"安全区",就像学自行车时拆掉辅助轮前,得先找到平衡点。
自然光运用考验观察能力
龙子湖校区的学生常抱怨阴天拍不出好片子,其实薄云天气才是人像摄影的天然柔光箱,上周实践课在郑大草坪,上午十点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地面投下光斑,让模特侧对光源站立,用反光板补阴影,皮肤立刻有了立体感,强光下拍摄就像炒菜不放油——要么过曝成死白,要么阴影硬得像刀刻,遇到正午顶光?试试让模特躲进树荫,用树叶间隙漏下的光作点缀,效果比强行开闪光灯自然三倍。
构图思维需要打破常规
农大摄影社的作业点评很有意思:90%同学拍樱花都用居中构图,唯独有个女生蹲下来用仰拍,让花枝从画框左上角向右下角斜穿,背景是教学楼的几何线条,这种"破坏性构图"反而拿了最高分,就像包饺子,老手会故意捏几个花边,平淡的面团突然有了性格,下次拍二七塔别只会正面全景,试试贴近基座用广角镜头仰拍,让钢筋结构像要刺破天空,这种张力才是城市摄影的灵魂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分寸线
某次暗房实践暴露出问题:学生把黄河风景照的饱和度拉到70,天空蓝得像卡通片,老师直接打印出来当反面教材,真正的调色应该像熬中药——文火慢煨才能逼出层次,比如处理夜景灯光,高光压到-15,阴影提到+20,比直接加对比度更耐看,有个取巧办法:把显示器亮度调到50%,如果这时照片还能看清暗部细节,说明后期没过头,郑州雾霾天的灰调子也是真实美学,别硬修成西藏的蓝天。


 心湖泛起涟漪
 心湖泛起涟漪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