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光是最基础的打光工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觉得专业摄影必须用补光灯,其实窗户边的自然光就能拍出质感,早晨8-10点的阳光像加了柔光罩,斜射在物体上会形成自然的明暗过渡,试着把手机镜头对准被阳光照亮的咖啡杯,你会发现杯壁的高光部分带着琥珀色渐变,而阴影处仍保留细节,关键要避免正午的顶光——那种生硬的影子会像刀刻一样破坏画面,这时候可以拉上纱帘,或者找个树荫。
台灯能变身简易补光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晚上拍美食总是一片惨黄?别急着买环形灯,先试试调整台灯位置,把40瓦的暖光台灯移到餐盘侧后方45度角,光斑会像奶油一样裹住食物轮廓,注意别让灯直射镜头,否则手机摄像头会拼命提亮暗部导致噪点爆炸,有个小技巧:用A4纸卷成弧形挡在灯前,光线立刻会变得均匀,就像给泡面加了片芝士那样顺滑。
反光板其实是块白泡沫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专业摄影师总带着反光板,但拍证件照时用快递盒里的珍珠棉也一样有效,把它立在人物下巴下方20厘米处,能神奇地消除法令纹阴影,有次拍金属饰品,发现用厨房铝箔揉皱再展开当反光板,会在产品上擦出星星点点的光斑,比修图软件加的假高光生动十倍,不过要当心反光太强会让手机误判曝光,记得手动拉低亮度滑块。
手机闪光灯需要二次加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直接开闪光灯拍人像会像被探照灯审讯?在闪光灯前贴两层纸巾,光线立刻温柔得像透过毛玻璃,拍静物时更有趣——把手机闪光灯对准装满水的玻璃杯,折射出的光纹会像流动的银河,但要注意距离控制:太近会过曝,太远又失去补光意义,就像煮泡面时火候刚好面条才Q弹,建议保持30厘米左右,这个距离能让光影既有存在感又不喧宾夺主。
环境光可以当免费滤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雨天隔着咖啡馆玻璃窗拍照,水珠会让霓虹灯光晕染成莫奈油画,有次在下雪天发现,路灯照在积雪上的蓝调反光,比任何冷色调滤镜都真实,这种时候要关掉手机自动白平衡,手动调到4000K左右,否则算法会固执地把浪漫的冷色调修正成死白,所有发光体都是潜在光源——蜡烛、电子屏、甚至反光的电梯门,关键在发现它们和主体的互动关系。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