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摄影入门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了解手机相机的基本功能
很多人拿到手机就直接按下快门,但拍出来的照片总差点意思,手机相机里藏着不少实用功能,专业模式可以手动调节ISO、快门速度和白平衡,而HDR模式能平衡高光和阴影的细节,试着在傍晚拍摄天空,关闭HDR时云层可能过曝,开启后层次感立刻显现,再比如,对焦和测光分离——长按屏幕锁定焦点后,上下滑动能单独调整曝光,这在逆光人像中特别有用。
光线决定照片的质感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来通透干净,你的却灰蒙蒙的?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,中午的顶光会在人脸投下难看的阴影,而日出后一小时的"黄金光线"则能让皮肤显得柔和,如果不得不在强光下拍摄,可以让人物站在树荫边缘,利用树叶的漏光制造斑驳效果,室内拍摄时,别正对窗户——侧光反而能突出立体感,光线是免费的滤镜,学会"找光"比后期调色更重要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
三分法构图?太老套了,试试看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,给天空留出大面积留白;或者故意把主体放在最边缘,用负空间制造故事感,拍摄食物时,45度俯拍早已审美疲劳,不妨将手机贴紧桌面平视,让酱汁的垂落感成为视觉焦点,遇到对称建筑别死板居中,稍微侧移两步,让透视产生的斜线引导视线,构图没有标准答案,但打破惯性思维总能带来惊喜。
后期不是救世主
很多人以为滤镜能拯救废片,其实过度修图反而暴露缺陷,与其拼命拉高饱和度,不如在拍摄时就注意:阴天时手动调高色温让画面偏暖,夜景模式下手持不稳就找个支撑点,Snapseed的局部调整比整体滤镜更精准——只提亮眼神光,或单独压暗过亮的天空,后期该做的是微调而非重造,就像化妆只能修饰五官,不能换头。
观察比技术更重要
为什么老奶奶用老年机也能拍出动人照片?因为她们懂得等待,拍孩子别急着喊"看镜头",等他专注玩泥巴时连拍二十张,总有自然的一刻,街拍时提前观察行人动线,预判下一秒会出现的趣味组合,甚至下雨天也别收手机,窗上的雨滴能变成天然柔焦镜,技术可以速成,但培养摄影眼需要时间——就像品茶,喝得多了自然能分辨好坏。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