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摄影一般要多长时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掌握基础操作需要两周磨合
拿起相机的前两周就像学骑自行车,明明知道刹车在哪,遇到突发状况还是会手忙脚乱,有位学员在故宫拍摄时,发现自动模式拍出的红墙总偏灰,后来才明白白平衡需要手动设置到"阴天"模式,这个阶段要反复练习调整光圈、快门、ISO这三要素的关系——就像厨师掌握火候,刚开始总会有几张曝光过度或模糊的照片,但连续每天拍摄100张后,手指就会形成肌肉记忆。
构图审美培养至少三个月
见过有人用顶级设备拍出手机水准的照片吗?这就是缺乏构图意识的典型表现,去年秋天在西湖边,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游客们挤在断桥拍荷花时,有位老先生蹲在角落用前景的柳枝做框架构图,这种观察力需要长期培养,建议每天分析10张大师作品,三个月后会发现自己开始本能地避开"居中构图"的陷阱,但要注意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当你能解释为什么某张好照片违反了三分法时,才算真正入门。
光影控制需要跨季节实践
总听说"黄金时刻"拍人像最理想,可真正尝试时会发现,夏季傍晚五点和冬季下午三点的阳光角度完全不同,有位婚礼摄影师分享过教训:在十二月按照习惯时间到达外景地,结果发现太阳已经落山,建议至少经历完整四季的拍摄,才能理解不同纬度、不同天气下的光线特性,阴天拍摄静物时,突然出现的五分钟阳光可能造就神作,这种时机捕捉能力绝非短期能练就。
个人风格形成以年为单位
问问资深摄影师就会知道,他们早期模仿过的风格可能和现在截然不同,就像作家会有"矫揉造作期",摄影师也会经历过度依赖滤镜的阶段,有位专攻街头摄影的朋友,前两年作品总带着明显的某日本大师影子,直到去西北采风三个月后,才在荒漠光影中找到自己的语言,这个过程急不得,每年回头整理作品集时,会发现审美进化就像树木年轮,是缓慢但可见的。
技术更新需要持续学习
相机厂商每年推出的新功能,就像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,去年还引以为傲的追焦技术,今年可能就被AI识别取代,有位体育摄影师原以为掌握了所有拍摄技巧,直到尝试拍摄冰球比赛时,才发现需要重新学习高速连拍与预对焦的配合,这个行业没有终极毕业证,就连布列松如果活在今天,也得重新学习数码暗房技术,保持每周三小时的技术研习,才能避免某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"古典派"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