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器材是持续升级的无底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刚入门时觉得套机镜头够用,直到发现暗光环境下画质噪点像撒了芝麻的豆腐——这时才明白大光圈定焦镜头的意义,全画幅机身配齐"大三元"镜头组至少要花掉三个月工资,而隔壁风光摄影师又掏出万元级碳纤维三脚架说:"这个才能抗住8级风",更别提无人机、滤镜系统这些"配件刺客",每次升级都像给信用卡捅刀子。
专业拍摄场景就是钞票焚烧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拍商业级人像?影棚租金每小时能吃掉两顿火锅钱,影视灯比同重量的龙虾还贵,有次帮服装品牌拍画册,为呈现丝绸光泽硬是耗掉六组电池——这些电量够手机用半年,外景拍摄更夸张,团队差旅费比设备还烧钱,高原拍摄还得额外准备氧气瓶,活像给人民币插上翅膀。
后期制作的隐藏成本超乎想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以为按下快门就结束了?专业修图显示器要校色仪伺候,存储卡必须买三套防数据丢失,某次沙漠拍摄回来,电脑处理4K延时素材直接死机,这才知道32G内存根本不够看,更别说正版软件订阅费年年涨,Ps和Lr的年度套餐够买台微波炉,而达芬奇调色工作站?那简直是台印钞机反向运作。
学习成本像滚雪球越滚越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报班学布光花掉半个月薪水,转头发现大师班教的内容完全不一样,为掌握胶片摄影买来的显影罐,最后在闲鱼三折转手,最扎心的是技术迭代——刚摸透单反的所有按键,微单就彻底改变了操作逻辑,仿佛刚背完字典却发现考试考甲骨文。
创作试错就是合法烧钱游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拍雨丝效果?买错偏振镜等于给镜头戴墨镜看夜景,为测试不同胶卷特性,报废的底片连起来能绕相机三圈,有次为等完美光线在雪山蹲守三天,最终只换来两张能用的照片——平均每张成本够买件羽绒服,但这恰恰是摄影最迷人的残酷:所有废片都是通向成片的台阶,只不过每个台阶都要硬币铺就。


 幽径独赏芬芳
 幽径独赏芬芳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