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风景光圈快门感光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圈决定景深层次
很多人误以为拍风景必须用最小光圈,其实f/8到f/11才是黄金区间,去年在黄山拍云海时,我用f/16反而让远景雾化过度,像隔了层毛玻璃,后来改到f/8,前景的松枝纹理和远山层次立刻分明——这和近视眼戴老花镜看东西同理,不是度数越高越清楚,遇到晨雾场景,不妨试试f/5.6让前景岩石虚化成色块,反而能突出空间纵深感。
快门速度是风的翻译官
遇到摇曳的芦苇或流动的溪水,1/250秒会冻结动态变成塑料假花,有次在坝上草原,我把快门降到1/30秒拍风车,叶片拉出的弧线让静态构图突然有了呼吸感,但低于1/60秒手持拍摄时,相机抖动就成了大问题,这时可以找树干当临时三脚架,像拄拐杖一样把肘部卡在树杈间稳定。
感光度要会“看天色吃饭”
阴天树林里ISO800可能还欠曝,但盲目拉到6400会让枫叶噪点像撒了芝麻,去年秋天在香山,我发现树荫下用ISO400配合+0.7EV曝光补偿,比直接开高感画质更干净,现代相机有个隐藏技巧:当云层移动造成光线忽明忽暗时,锁定ISO1600并开启自动ISO上限,相当于给曝光系上安全带。
三者配合像调鸡尾酒
傍晚拍火烧云时,我常先固定ISO200保画质,再用光圈优先试拍,当f/8导致快门只有1/30秒时,与其冒险手持,不如开大光圈到f/4并后退两步——这样景深变化不大,但快门能提到1/125秒,就像调酒时冰块不够,用冷藏酒杯也能达到相近效果,记住参数没有标准答案,去年在青海湖,我故意用ISO1600+1/15秒拍飞鸟,模糊的翅膀反而比清晰定格更有诗意。
晨昏拍摄要破常规
日出前半小时常让人纠结参数:用脚架就敢ISO100配30秒长曝,但流动的早霞会糊成油画颜料,有次我拆掉ND镜改用1/2秒快门,云层既保持丝绒质感又有清晰轮廓,这种特殊时刻,可以故意让光圈快门感光度“打架”——比如用f/22制造星芒时,就坦然接受高感带来的颗粒感,毕竟风景摄影首先要的是情绪,不是实验室数据。


 SunshineSoul
 SunshineSoul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