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感器尺寸决定进光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手机夜景照片总像蒙了层雾?关键在传感器大小,去年用某品牌1/1.5英寸传感器拍夜市,灯笼高光处全糊成一片,换成1英寸大底手机后,同一场景的灯牌文字清晰可见,这就像两个水桶接雨水,桶口大的自然能接到更多光线,不过大底传感器容易导致边缘画质下降,拍摄文档时要注意把主体放在画面中央。
算法调校比硬件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8000万像素拍出不如1200万像素的情况吗?某次拍宠物时,高像素模式把猫毛处理得像塑料玩具,反而普通模式保留了绒毛质感,这就像同样的食材,不同厨师炒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,厂商的影像算法决定了色彩科学、降噪策略这些"烹饪手法",建议买手机前先看真实样张,别被参数表忽悠。
长焦镜头要看实际焦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标称50倍变焦的手机拍月亮还是糊?实测某款5倍光变手机,在3.5倍时就启用了数码变焦,画质断崖式下跌,这就像用望远镜看景物,镜筒晃动1毫米,目标可能偏移十米,真正实用的长焦是像三星S23 Ultra那样,从3倍到10倍都有光学级画质,拍演唱会时连歌手睫毛都看得清。
人像模式考验虚化逻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没有遇到过虚化把头发丝也模糊掉的情况?测试某机型拍人像时,系统把飘起的发梢误判成背景,结果人物像被硬生生抠出来,好的虚化应该像单反镜头自然过渡,比如vivo X系列会结合TOF镜头测距,发丝与背景交界处有渐进式模糊,下次试机时可以对着绿植拍摄,看叶片边缘处理是否自然。
视频防抖不能只看参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宣传"超级防抖"的手机跑步拍摄照样抖?某次骑行时对比发现,号称六轴防抖的机型画面仍有果冻效应,而iPhone的传感器位移防抖就像装了隐形稳定器,这就像抗震建筑,不是钢筋越多越好,关键看结构设计,建议在店里边走边录段视频,观察画面是否像装了云台般平稳。


 忆起江南水乡
 忆起江南水乡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