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摄影作品的名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如何用色彩对比强化秋叶的视觉冲击
当金黄的银杏遇上湛蓝的天空,这种天然的色彩碰撞根本不需要后期调色,去年十月在杭州朝晖公园,我蹲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,用24mm广角镜头压低机位,让前景的落叶与背景的树冠形成色块拼接,这时候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逆光拍摄时叶片会透出琥珀光,但顺光拍摄反而能保留更多纹理细节,建议拍摄时随身带张白纸,遇到阴天就手动补光,纸面反射的柔光能让枫叶的脉络像血管一样清晰。
晨雾与霜降如何制造画面层次感
凌晨五点的庐山含鄱口,松针上挂着的不是露珠而是冰晶,用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时,突然意识到雾气才是最好的天然分层工具——前景的芦苇、中景的枫树、远景的山峦,被流动的雾霭切割成三个色阶,这时候要关闭自动白平衡,手动调到4000K左右,否则相机会把冷调的晨雾渲染成脏灰色,有次我误触了闪光灯,结果霜花反光形成的光斑意外营造出星空效果,这种技术失误反而成就了惊喜。
逆光拍摄时怎样避免枯枝变成剪影
很多人举着相机对着夕阳拍芦苇,回来发现全是黑乎乎的轮廓,去年在内蒙古的草原上,我对着低角度的太阳测光时,发现将曝光补偿调到+1.3EV,既能保留云层的橘红色,又能让白桦树枝的裂纹显现,更取巧的方法是找水面反光作天然补光,比如拍摄残荷时,让池塘反射的天光恰好打在荷叶的经络上,记住枯枝的形态美在于残缺,过度的HDR处理反而会让它们失去沧桑感。
怎样用慢门拍出风的形状
秋风不是无形的,用1/15秒的快门速度对准摇摆的麦浪,你会收获丝绸质感的动态模糊,在新疆的胡杨林,我把三脚架支在沙丘上,发现风速会影响模糊程度:三级风适合1/8秒,五级风就要提到1/30秒,有次尝试用ND滤镜拍30秒长曝光,结果飘过的落叶在画面拉出彗星般的轨迹,这种拍摄最考验耐心,往往要等十几分钟才能遇到理想的风速,但比起摆拍的风车道具,自然的风痕永远更生动。
为什么落叶特写需要打破常规构图
看见铺满台阶的银杏叶,大多数人会俯拍全景,但当我用微距镜头对准其中一片残缺的叶子时,虫蛀的孔洞在逆光下形成了天然画框,尝试把主体放在右下角的黄金分割点,留出左上角的空间给虚化的光斑,这种不平衡反而让画面有了呼吸感,雨天拍摄更有趣,水珠在叶脉上折射出颠倒的世界,这时候要手动对焦在水滴而非叶片上——就像我们总习惯关注整体,却忽略了局部里藏着另一个宇宙。


 JasmineBreeze
 JasmineBreez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