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画面的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清晨拍出来通透,正午却显得生硬?关键在于光线的角度和质地,侧光能勾勒物体的纹理,比如拍摄老城墙时,斜射的阳光会让砖石裂缝产生戏剧性阴影;而阴天的漫射光则适合拍人像,皮肤瑕疵会被柔化,遇到过逆光拍摄人脸发黑的情况吗?此时用反光板补光,或开启HDR模式,就能平衡明暗,光线不是越强越好——就像煮汤要用文火慢炖,柔和的光线往往更"入味"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放在正中间为什么总显得呆板?试试三分法: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割,将关键元素放在交叉点上,拍摄湖边落日时,把地平线放在上1/3处,留出更多水面倒影;拍奔跑的宠物时,在它视线方向预留空间,画面就有了"呼吸感",但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当你想表现压抑感时,故意把人物挤在角落,反而能强化情绪,就像写诗要懂平仄,但真正的好诗往往在破格处动人。
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该用1/500秒还是1/4秒?前者能凝固水珠,后者会拉出丝绸般水流,这就像选择用显微镜还是望远镜观察世界,拍摄街头时,1/250秒能定格行人瞬间表情,而1/15秒的慢门会让走动的人群变成彩色拖影,注意手持拍摄的极限——通常快门速度不能低于焦距倒数(如50mm镜头用1/50秒),否则容易拍虚,但故意晃动相机呢?曾有位摄影师醉酒后拍出抽象城市,反而获了奖。
色彩是无声的情绪放大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冷色调适合拍科幻,暖色调适合拍食物?色温5600K时白光纯净,降到3000K就泛出面包房般的暖黄,拍摄秋景时增加红色饱和度,能强化季节感;但处理人像要谨慎,过度加饱和会让肤色像煮熟的小龙虾,试试互补色搭配:紫色薰衣草田里穿黄裙的模特,会比穿同色系更跳脱,黑白照片并非"没颜色",而是通过灰阶传递更纯粹的情绪——就像去掉调味料的食材,好坏一目了然。
对焦是引导视线的魔法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自动对焦总对在背景上?因为相机比你更爱干净的线条,拍草丛中的野猫时,改用手动对焦,把焦点落在它发亮的瞳孔上,大光圈浅景深能虚化杂乱的夜市背景,但拍集体照时得收小光圈,否则后排人脸会像浸在牛奶里,有趣的是,有时失焦反而更妙——霓虹灯在焦外会化成彩色光斑,比清晰成像更有氛围感,这就像我们记不清梦境细节,却对那种朦胧感受念念不忘。


 墨香浸润心灵
 墨香浸润心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