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的基本构造决定拍摄效果
很多人第一次拿起相机时,会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到,其实相机就像一辆车,方向盘、油门、刹车缺一不可,但真正上路后你会发现操作并不复杂,镜头相当于眼睛,负责捕捉光线;传感器像是大脑,负责处理图像;而快门和光圈则像呼吸系统,控制着进光量,举个例子,在傍晚拍摄时,如果画面太暗,你会优先调高ISO还是开大光圈?过度依赖高ISO会产生噪点,而光圈开太大可能导致景深过浅,这时候就需要权衡——就像炒菜时火候太大容易焦,太小又熟不透。
光线运用直接影响画面质感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强调“黄金时刻”?因为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一小时,阳光倾斜且柔和,能让人物皮肤呈现奶油般的质感,相反,正午的顶光会在眼窝和鼻子下投下难看的阴影,就像用手机从下巴往上拍一样惊悚,室内拍摄时,窗户自然光是廉价又高效的工具,但要注意避免直射造成的强烈对比,试试用白纱帘柔化光线,效果堪比专业柔光箱,遇到阴天怎么办?别急着收器材,这种天气其实是拍人像的天然柔光箱,只是需要适当增加曝光补偿。
构图规则是打破规则的前提
三分法则是老生常谈,但你知道为什么把地平线放在画面1/3处比居中更舒服吗?这和人眼观察世界的习惯有关,不过死守规则会错过惊喜——倾斜的荷兰角能制造紧张感,而故意违反视觉重心的构图反而能突出主体,试着拍一组茶杯:先按教科书式构图拍一张,再故意把杯子挤到边缘,让阴影占据大部分画面,对比看看,后者是不是更有故事性?就像写诗先学格律再破格律,构图也需要先掌握基础再创新。
后期处理是拍摄的延续而非补救
总有人以为RAW格式文件像块生面团,后期可以随意揉捏,但过度拉高阴影或狂加饱和度,只会得到塑料质感的废片,真正的后期应该像给照片“化妆”而非“整容”——轻微调整曝光如同打底妆,局部修饰好比遮瑕,而色调统一就像定妆,下次修图前不妨问自己:这张照片需要表达什么情绪?冷色调适合孤独感,暖色调传递温馨,但强行套用滤镜可能适得其反,优秀的后期是让照片接近你按下快门时想象的画面,而非彻底改变它。


 Love爱之韵
 Love爱之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