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正确持握相机避免模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按下快门后发现照片发虚,问题往往出在持机姿势上,右手紧握相机手柄时,左手应该托住镜头底部而非机身,就像端一碗热汤——右手负责稳定,左手调整角度,遇到低速快门时,不妨将手肘夹紧肋骨,借用身体当天然三脚架,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:食指关节要轻触快门键,猛按会导致相机抖动,想象这是给睡着的猫按铃铛,得用巧劲。
怎样利用光线塑造画面层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阳光在头顶打出浓重阴影?试试让人物背对太阳,用反光板补亮面部,这就像给泡面加煎蛋——主体立刻鲜活起来,阴天反而是拍特写的黄金时间,云层相当于巨型柔光箱,皮肤质感会显得格外细腻,遇到室内暖黄灯光时,白平衡别迷信自动档,手动调到4000K左右能保留环境氛围,就像吃火锅时要调蘸料,得根据食材调整比例。
为什么构图需要打破常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把人物放在画面中央?下次试着让模特靠近边缘,留出大面积的天空或墙壁,这种"失衡"反而会产生故事感,拍美食时从上往下俯拍虽稳妥,但45度角能同时展现菜品的截面和摆盘,就像既要看到蛋糕的奶油层又要瞧见顶上的草莓,记住三分法则不是铁律,当背景有强烈线条时,故意让地平线倾斜5度,画面立刻有了动感。
什么时候该放弃自动对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隔着玻璃拍展柜里的文物,自动对焦总锁定在反光上?这时切换到手动模式,转动对焦环直到展品纹理清晰,相当于用筷子而不是吸管夹起果冻,拍雨滴落在窗棂的瞬间,预判落点手动调焦比追焦更可靠,就像接飞盘要提前张开手,微距摄影时自动对焦几乎失效,前后移动身体来找焦点,这招类似用显微镜时调目镜——让物体自己"撞"进清晰区。
后期处理怎样保留真实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涂了蜡的苹果,适当保留些噪点反而更耐看,调色时别同时拉高饱和度和对比度,好比炒菜放盐又加酱油容易齁,遇到背光拍摄的RAW格式,可以分三次微调阴影参数:第一次恢复轮廓,第二次补充细节,第三次处理噪点,就像给老照片修复要分层上色,记住显示器校准的重要性,偏色的屏幕就像戴着墨镜调色,怎么调都是错的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