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刚拿到相机时,会发现拍出来的照片要么全部清晰得像证件照,要么主体和背景糊成一片,这其实是光圈在"捣鬼",比如拍摄咖啡馆的拉花咖啡时,用f/1.8大光圈能让咖啡杯清晰而背景桌椅自然虚化,但若调到f/16,连墙上的装饰画都会清晰得抢镜,有个学员曾抱怨拍人像总像游客照,后来才发现他的光圈一直固定在f/8——这就像用显微镜看风景,当然什么都清清楚楚。
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去年儿童节活动拍摄时,有位家长坚持用1/60秒快门拍孩子荡秋千,结果每张照片都像抽象画,其实快门就像眨眼的快慢:1/1000秒能凝固水花飞溅的细节,而1/30秒拍瀑布会得到丝绸般的流水,有个实用技巧是"安全快门",比如用200mm长焦时,快门最好不低于1/200秒,但故意用慢门拍摄车流的光轨又是另一回事了,这就像用眼睛追看飞驰的汽车,车身会模糊但灯光却拉出线条。
白平衡设置如何改变照片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某次婚礼跟拍中,新人坚持用自动白平衡,结果烛光晚餐拍出了医院走廊的惨白色,相机的"色温认知"和人眼不同,5500K适合正午阳光,而2800K能还原烛光的暖黄,有次拍摄黄昏海滩时,故意将白平衡调到阴天模式,整个画面立即泛起琥珀色的怀旧感,这就像给场景"喂"不同温度的饮料,冷色调是冰镇柠檬水,暖色调则是冒着热气的可可。
构图三分法真的万能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把三分法网格线当万能模板,结果拍出大量机械呆板的照片,去年秋天银杏大道拍摄时,有位学员固执地把每片落叶都放在交叉点上,画面反而失去自然韵律,其实当拍摄对称建筑时,中央构图反而更有力量;而拍摄延伸的铁路时,把消失点放在画面1/3处确实能增强纵深感,这就像炒菜放盐,三分法是基础量,但具体还得看食材——拍儿童特写时,故意打破规则把眼睛放在边缘,反而能制造俏皮的动感。
为什么你的夜景照片总像抹了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常有学员举着相机直接拍夜景,得到的不是漆黑一片就是满屏噪点,这就像在黑暗里快速翻书还想看清文字,上周外滩实践课证明,用三脚架配合ISO800+30秒长曝光,连浦江游轮的灯光倒影都能拍出星芒效果,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是关闭防抖功能——架在三脚架上时,防抖系统的微调反而会让照片发虚,黎明前半小时的"蓝调时刻"其实比深夜更适合拍城市灯光,这时天空像渐变滤纸般衬托建筑轮廓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