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图决定了画面的视觉平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一眼就让人舒服?关键在于构图的把控,比如拍摄城市风光时,若将地平线放在画面正中,容易显得呆板;而采用三分法,让天空占上2/3或地面占下2/3,画面瞬间就有了呼吸感,曾有位新手拍荷花时把花朵怼在正中央,结果背景杂乱的荷叶全暴露了,后来引导他尝试对角线构图,让花茎斜穿画面,既突出了主体,又用留白营造了意境,构图不是数学公式,但违反视觉规律的照片就像没放盐的菜——总觉得差点意思。
光影质感是作品的皮肤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中午拍人像总得到"油光满面"的效果?这就是硬光惹的祸,有次在敦煌拍沙漠,下午四点后的斜阳把沙丘的纹理雕刻得像丝绸,而正午拍摄的同一场景却像粗糙的水泥地,控制光影需要"看天吃饭":阴天适合拍柔和的静物,晴天的黄金时段则适合拍立体感强的建筑,就像煮溏心蛋要掐准时间,逆光拍摄花瓣时,早半小时可能过曝,晚半小时又失去了透光感。
色彩情绪会替照片说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到冷色调就联想到孤独?这不是巧合,去年冬天拍故宫雪景时,故意保留青砖的冷蓝色调,比强行调成暖黄更有历史肃穆感,但色彩运用最忌教条化——谁说食物必须暖色?有次拍创意冰淇淋,用4600K色温制造"金属感冷色调",反而突出了产品的特别,就像穿衣搭配,关键不在于单件颜色多美,而在于整体是否和谐统一。
主体表达要有明确动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流浪猫该突出它的萌态还是生存环境?这取决于你想说什么,见过一组获奖作品:摄影师用浅景深拍猫眼里的反光,倒映着高楼大厦,比直接拍整只猫更有冲击力,反过来,如果拍摄目的是呼吁动物保护,可能就需要展现它瘦骨嶙峋的全身,就像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,拍儿童时蹲下来平视取景,比居高临下拍摄更能传递平等对话的意图。
细节处理暴露专业程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检查画面边缘?因为瑕疵往往藏在角落,有次帮朋友分析照片,主体是完美的落日,但左下角有半截路人手臂,整个氛围就被破坏了,还有那些过度锐化的风景片,树叶边缘像刀片般割眼睛,这就像化妆时腮红打了硬币大的两坨,真正的好照片经得起放大审视:高光不过曝、暗部有细节、过渡自然,就像煲汤的火候,猛火快煮和文火慢炖出来的质感截然不同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