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学校

建筑摄影作品图片,凝固的诗意,建筑摄影艺术的光影叙事

建筑摄影需要找准黄金光线清晨六点的外滩和下午四点的故宫,拍出来完全是两种性格,很多人抱怨建筑照片总像证件照,问题往往出在光线——正午的顶光会让建筑失去立体感,就…

建筑摄影需要找准黄金光线

建筑摄影需要找准黄金光线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清晨六点的外滩和下午四点的故宫,拍出来完全是两种性格,很多人抱怨建筑照片总像证件照,问题往往出在光线——正午的顶光会让建筑失去立体感,就像用手机闪光灯拍人脸一样生硬,试试在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三小时拍摄,侧光能勾勒出砖石的纹理,逆光则能让玻璃幕墙变成水晶宫,去年拍徽派马头墙时,我特意等到下午三点半,阳光斜穿过巷子,那些斑驳的白墙突然有了水墨画的层次。

广角镜头是把双刃剑

广角镜头是把双刃剑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8mm以下的镜头确实能囊括整栋摩天楼,但你会发现画面边缘的立柱都变成了歪脖子树,有次在陆家嘴天桥用16mm拍环球金融中心,回来发现两侧建筑像被磁铁吸着往中间倒,这时候不妨后退二十米换50mm焦段,虽然要舍弃部分场景,但垂直线条能保持笔直,实在要用广角,记得打开相机网格线,让中心线与建筑中轴线重合,后期再用软件矫正变形——这和包饺子擀皮一样,中间厚实了边缘才不会破。

天气是免费的滤镜大师

天气是免费的滤镜大师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晴天拍现代玻璃大厦确实通透,但阴雨天才是拍老建筑的秘密武器,去年秋天在苏州博物馆,等来一场细雨,贝聿铭设计的灰白色墙面在雨水中泛着青,倒影池把几何线条复制成双倍构图,雾霾天也别急着收相机,北京国贸三期在雾中若隐若现时,比晴空万里时多了份神秘感,关键要学会观察云层流动速度,有次我在广州塔蹲守两小时,终于等到一团疾走的乌云给"小蛮腰"系上动态腰带。

人物能让水泥盒子活过来

人物能让水泥盒子活过来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纯粹的建筑照片再完美,看久了也像解剖图,去年在重庆洪崖洞,我故意等游客的红伞出现在吊脚楼转角,画面突然有了温度,拍上海武康大楼时,发现阳台上晾晒的衬衫比任何构图法则都更能说明这是"活的建筑",但人物比例要控制在5%以内,就像炒菜撒盐——那位在悉尼歌剧院前跳跃的游客,如果占据画面三分之一,就会从点睛之笔变成喧宾夺主。

夜间拍摄要驯服人造光

夜间拍摄要驯服人造光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城市灯光秀看着壮观,拍出来经常是过曝的色块大战,有次拍广州珠江新城夜景,直接自动曝光的结果是霓虹灯糊成彩虹糖,后来学会用点测光对着建筑亮部测光,再减1.5档曝光,暗部细节就浮出来了,三脚架固然重要,但别忽略车流——去年在南京长江大桥,我用20秒长曝光让橙色车灯变成熔岩河流,桥墩的工业感瞬间被激活,夜景不是越亮越好,要让灯光像煲汤的火候,刚刚够煨出建筑的轮廓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