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如何通过长曝光捕捉暗光细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环境光弱到连人脸都看不清时,打开专业模式手动延长快门速度是关键,比如拍摄星空时,将曝光时间调到15-30秒,手机CMOS传感器会像海绵吸水般持续收集光线,但要注意:手持拍摄必然模糊,必须用三脚架固定,有个矛盾现象——过长的曝光反而会让灯光过曝,这时需要反复测试,就像煮汤时尝咸淡,调到高光刚好不过溢的临界点。
怎样用辅助光源制造可控光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完全黑暗的环境下,可以像舞台打光那样创造局部光源,用另一部手机的手电筒从侧面45度补光,比直接开闪光灯更自然,实测拍摄晚餐时,用纸巾罩住补光手机能形成柔光效果,食物纹理立刻清晰可见,但要注意光源距离——太近会产生强烈阴影,就像把台灯贴在脸上看书,合适的距离是主体1.5米左右。
为什么需要手动锁定对焦与曝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自动模式在暗光下常会"迷路",对着黑暗反复拉风箱,点击屏幕对焦框后长按3秒,会出现"AE/AF锁定"提示,这个操作相当于给手机戴上夜视仪,上周拍演唱会时,锁定舞台灯光区域的曝光值后,即使镜头转向暗处观众席,画面也不会突然过亮,但要注意锁定后构图不能大变,就像用记号笔圈重点,移动太多就失效了。
如何用后期处理拯救废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到一张满是噪点的照片别急着删,用Snapseed的"局部"工具能像手术刀般精准修复,选择"结构"选项涂抹暗部区域,相当于给照片打玻尿酸——只填充皱纹不改变五官,有次拍深夜街景,原图阴影处全是彩色噪点,通过分区域降噪后,暗部细节像潜水员捞起的沉船般浮现,但要避免过度处理,否则照片会像泡胀的饼干,看似完整实则松散。
为什么说防抖比高像素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在暗光拍摄时迷信4800万像素,其实传感器防抖才是命门,测试发现,关闭防抖功能时,1/10秒的快门速度就会让画面糊得像隔夜豆浆,现在中端机都配备OIS光学防抖,其原理类似陀螺仪稳定器,能抵消约3档快门的抖动,不过要注意,防抖不是万能药,当快门低于1/4秒时,再好的防抖也敌不过物理极限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