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察场景时先做减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举起相机前,很多人习惯把看到的全塞进画面——这就像往行李箱硬塞衣物,结果只会杂乱无章,试着用取景框当剪刀:先问自己"这个元素对主题有必要吗?"比如拍老街茶馆,若门口停着共享单车,要么等车被骑走,要么主动调整角度用门框遮挡,摄影师史蒂夫·麦凯瑞在印度拍摄时,常蹲低用前景的陶罐过滤掉远处杂乱的电线,这种"视觉断舍离"能让主体像蛋糕上的樱桃般跳出来。
打破三分法需要理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确实保险,但安全牌打多了会腻,有次拍悬崖边的孤树,故意把它压在画面最左侧,右侧留出大片暴风雨前的乌云——这种失衡反而强化了孤独感,关键要问:"我为什么破坏常规?"就像做饭时突然加辣椒,得清楚是为了提鲜还是制造冲突,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常把主体怼在边缘,但模糊的背景线条会像看不见的绳索,把视觉重心拉回焦点。
光影是隐形的造型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中午拍的美食像被抽干灵魂的标本,而清晨斜射的光能让包子褶投下戏剧性的阴影,有次拍玻璃杯,发现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时,会在杯身投射出斑马纹似的条纹——这比平铺直打的光有趣十倍,记住光的脾气:硬光像刻刀适合轮廓,柔光像纱巾适合质感,试试用A4纸当反光板给阴影补光,效果比手机闪光灯自然得多,就像给照片悄悄打了腮红。
动态模糊要控制剂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飞驰的自行车,1/30秒快门能让车轮拉出丝绸般的轨迹,但整个车身糊掉就成废片,这像熬汤时火候的微妙平衡:小火慢炖出醇厚(动态模糊),但全程大火只会烧焦(全片模糊),建议先用1/125秒拍清晰主体,再逐步降低快门速度,摄影师拍瀑布时常备三脚架,用1秒长曝光让水流雾化,但岩石必须棱角分明——就像柔和的绸缎里裹着硬糖。
后期裁剪是二次构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电脑前重新审视照片时,常发现拍摄时忽略的细节,有张夜市照片因人群太密显得窒息,裁剪掉右侧三分之一后,灯笼的光晕突然形成引导线指向摊主,这就像木雕师傅的修光工序,去掉多余木屑才能凸显纹理,但别过度依赖裁剪——好比不能用PS把蒸糊的馒头修回白胖,原始构图至少该保留70%的完成度。


 JasmineBreeze
 JasmineBreez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