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如何用双手传递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时让老人双手轻搭膝盖或交叠于腹前,能避免呆板,但要注意——为什么有些照片里手部像枯树枝?关键在于关节角度,引导老人微微弯曲手指,指尖轻触衣物或道具(比如茶杯),褶皱的布料和皮肤的肌理会形成天然质感对比,曾有位摄影师拍茶馆老人时,发现对方无意识摩挲紫砂壶的动作,立刻改用70mm镜头贴近拍摄,茶壶上的反光恰好将皱纹映照出水墨画般的层次。
坐姿的学问藏在脊椎线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公园长椅上挺直腰背的老人固然精神,可稍向后仰5度会更妙,这个反常识的技巧来自绘画构图:当老人自然靠在藤椅或石凳上,弯曲的脊椎会与背景的直线(如栏杆、屋檐)形成对抗性构图,试试让老人单手扶椅背,身体重心偏移到一侧,衣摆垂坠的弧度能打破对称式构图的沉闷,记得观察光照方向,侧逆光会让毛衣纤维和木椅纹理产生毛茸茸的轮廓光。
老花镜是最佳天然道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多少人忽略了老人推眼镜的瞬间?这个动作自带时间流速——镜框滑到鼻尖时,眼神从镜片上方投来的目光最有叙事感,建议用连拍模式抓取镜架将落未落的刹那,金属边框的反光会像分界线般切割面部光影,遇到过戴玳瑁框眼镜的老人,特意选了阴天拍摄,亚光材质的镜框把散射光过滤成柔和的阴影,眼角的皱纹在镜腿投影下反而显得深邃。
脚部摆放决定画面重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穿布鞋的脚怎么拍才不显笨重?让老人试试"三不沾"姿势:脚尖点地,脚跟悬空,鞋底不贴实地面,这个姿势会产生有趣的力学悬念,配合广角镜头轻微变形,能强化岁月与重力的对抗感,拍过一位穿千层底布鞋的老人,故意让他前脚掌踩在青石板边缘,虚化的背景里鞋底磨损处与石阶豁口形成奇妙呼应,比完整展现全身更有张力。
笑容的刻度需要精准控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要求老人"笑开些"往往得到僵硬的褶子,不如引导他们回忆具体场景:"您第一次领退休金那天天气如何?"这时泛起的笑容会带动眼角皱纹呈放射状展开,比刻意咧嘴更生动,有个绝招:让老人笑到三分之二时突然停顿,这个微妙状态下面部肌肉的松弛度刚好能展现皮肤质感,逆光拍摄时注意,牙缝阴影要用反光板补光,否则会像缺齿的暗洞。


 Sweet甜心
 Sweet甜心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