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光线是摄影的核心技能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有人拍得通透立体,有人却显得扁平?关键在于对光线的理解,正午阳光直射时,物体阴影生硬,适合表现粗犷质感;而阴天柔和的漫射光,则更适合拍摄人像或静物,试着在清晨逆光拍摄露珠,你会发现光线穿透水滴形成的星芒效果,比任何后期滤镜都真实,相机永远比人眼迟钝——当你觉得光线"刚刚好"时,其实已经晚了半档曝光。
构图决定照片的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塞满画面是最常见的败笔,就像说话不换气会让人窒息,三分法不是铁律但很管用:想象画面被井字线分割,将地平线放在下1/3处能让天空更有张力,拍摄奔跑的孩童时,记得在运动方向预留空间,否则会产生撞墙般的压迫感,遇到复杂的街景怎么办?找个框架——窗户、拱门甚至树枝都能成为天然画框,这种"偷窥感"反而能引导视线聚焦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魔术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1/500秒和1/30秒的差别,就像眨眼与凝视的区别,拍摄飞鸟需要至少1/1000秒冻结翅膀,但故意降到1/60秒追拍行驶的自行车,轮毂会化作流动的光轨,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夜间手持拍摄时,与其用最大光圈,不如适当缩小光圈提升景深,配合提高ISO反而更稳,下次拍流水时试试两种手法:高速快门凝固水花飞溅的瞬间,慢门则让溪流变成丝绸。
对焦失误比曝光失误更致命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再完美的构图,焦点落在鼻尖而不是眼睛上,这张人像就废了,单反时代需要苦练手动对焦,现在相机的眼部追焦像猎犬般精准,但拍摄丛林中的动物时,自动对焦常会锁定在树枝上,这时改用单点对焦,对着动物眼眶半按快门,听到"滴"声后平移构图——这个"先锁定再平移"的技巧,比直接对焦成功率高三倍,微距摄影更要小心,1厘米的误差就会让花蕊虚成色块。
后期处理是显影而非整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以为RAW格式是万能后悔药,其实它更像生面团——给厨师更多发挥空间,但变不出不存在的食材,拉高阴影时要注意噪点,就像挤海绵总会带出杂质,调色温时别迷信自动白平衡,清晨的蓝调和黄昏的金黄本就是自然之美,所有调整应该服务于现场感受:如果当时被逆光人物的轮廓光感动,就别用HDR把它抹平,好的后期如同好盐,应该让人尝不出咸味。


 Star星之耀
 Star星之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