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摄影专业好学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理论基础需要扎实积累
很多人以为按快门就是摄影的全部,其实光圈、快门、感光度的关系就像炒菜时的火候控制——火太大容易焦,火太小又煮不熟,去年我带学生拍夜景,有个同学坚持用自动模式,结果照片全是模糊的光斑,后来让他手动调整到1/30秒快门,配合三脚架,立刻拍出了车流的光轨效果,这就像学数学要先背公式,摄影也得从曝光三要素开始啃硬骨头。
器材操作能力决定创作上限
见过太多人拿着上万的单反却只会用P档,这好比开着跑车却不敢踩油门,我们系有个经典训练:用50mm定焦镜头拍十张不同构图的校园角落,刚开始学生们抱怨镜头不能变焦很麻烦,两周后却交出了惊艳的作品——固定焦距逼着他们用脚步"变焦",反而练就了观察力,现在他们遇到拍摄任务,第一反应不再是换镜头,而是思考"我该怎么靠近这个画面"。
后期处理是必修的二次创作
有人觉得修图就是造假,但就像厨师不会端出生肉上桌,原片也只是食材,去年期末作业,有个同学在阴天拍的建筑片灰蒙蒙的,通过LR分区域调整,她把天空压暗突出云层层次,提亮建筑立面细节,最后成品像换了时空维度,关键要掌握度,就像化妆,粉底涂太厚反而假面,我们教研室有个不成文规定:所有调整步骤必须可逆,这保留了摄影的真实基因。
艺术感知比技术参数更重要
总有人追着问"这张照片用什么参数拍的",其实参数就像菜谱,照搬也做不出原味,上学期布置的"情绪表达"作业,有个内向的女生拍了组雨窗后的虚焦人影,当其他人在炫耀超焦距时,她的作品却让全班沉默——那些朦胧色块里藏着比清晰更真实的孤独,后来我们把这组照片送去参赛,评委的评语是:"技术缺陷在这里变成了语言"。
持续实践才能突破瓶颈期
摄影学习就像学骑自行车,听再多理论不摔几次永远学不会,大三有个男生突然说想退学,觉得自己的作品"怎么看都是糖水片",我让他每天拍一张宿舍楼下的垃圾桶,坚持一个月,第三周他兴奋地跑来,说在晨光里发现了金属反光的抽象美,现在他的毕业创作正是这个系列,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表达。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