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摄影需要把握自然光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山脊线为何总比正午更适合拍摄?关键在于低角度的侧光能勾勒出地貌的层次,去年在巴丹吉林沙漠,我支起三脚架等日出,发现沙丘阴影随着太阳爬升不断收缩——这时必须用点测光对准明暗交界处,否则相机自动模式会让暗部死黑一片,有次贪心用了渐变灰滤镜压暗天空,结果近处骆驼的驼峰反而失去质感,这种技术矛盾提醒我们:风光摄影的本质是妥协,不能既要暗部细节又要高光纯净。
人像摄影重在控制景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85mm镜头拍半身像比50mm更讨喜?就像用剪刀裁纸,焦距越长"剪裁"的背景越干净,上周给舞蹈演员拍摄,f/1.8的大光圈把排练厅杂乱的把杆虚化成彩色光斑,但她的指尖因为处在焦平面外沿显得略微模糊——这让我想起煮汤时火候过猛的教训:景深不是越浅越好,当人物有前后动作时,收两档光圈反而更保险。
街头摄影依赖预判能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地铁闸机口那个即将拥抱的情侣,你是怎么提前举起相机的?其实观察自动扶梯上人群的视线方向就能预判相遇瞬间,去年南京西路抓拍时,我把快门设为1/500秒却还是糊了三张,后来发现是过度依赖高速快门,反而忽略了行人抬脚的节奏感,这就像炒菜总用猛火,不如偶尔用文火等食材自己出味。
静物摄影考验布光逻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美食照要用两个柔光箱?单灯拍摄时,瓷碗边缘总会形成难看的硬阴影,有次拍釉里红瓷瓶,主光从10点钟方向打过来,结果瓶身龙纹的立体感全无——后来在4点钟方向补了块反光板,效果立刻不同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积木,少一块关键支撑整个结构就会垮掉,布光也是同样道理。
生态摄影讲究隐蔽等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翠鸟俯冲捕鱼的瞬间,相机参数调再快也赶不上?其实提前半小时蹲守比技术更重要,在崇明东滩拍白鹭时,我穿着迷彩服躲在芦苇丛,结果因为三脚架云台吱呀作响吓跑三波鸟群,后来改用豆袋固定相机,像钓鱼时轻轻收线那样缓慢移动,终于等到一只苍鹭展开翅膀的黄金五秒,野生动物不会配合你的快门,这点倒很像等公交车,急躁的人永远错过班次。


 Snow雪花飘
 Snow雪花飘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