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校考的学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镜头焦段决定画面叙事逻辑
为什么广角镜头拍集体照总有人变形?24mm镜头在狭窄考场拍摄时,边缘拉伸不可避免,去年南京艺术学院考场要求拍摄"空间压迫感"主题,有考生用16mm镜头贴近课桌拍摄,桌腿变形如巨人柱,反而强化了主题,但要注意:拍人像特写时若用35mm以下镜头,鼻子会比实际大30%,这和透过鱼缸看金缸原理类似——弧面介质必然扭曲现实。
人造光源必须服从环境基调
考场常给单灯+反光板组合,但直接打正面光就像用美颜灯拍证件照,层次全失,浙江传媒学院去年考题要求"用光影表现焦虑",高分卷用侧逆光勾勒考生轮廓,面部保留阴影——这和医院走廊顶光造成的压迫感异曲同工,主光源角度低于30度会产生恐怖片效果,高于60度则形成"骷髅光",45度角配合泡沫板补光最安全。
快门速度藏着物理公式
1/125秒能凝固翻试卷的手,但拍不下笔尖颤抖的轨迹,北京电影学院曾考"动态模糊表现专注度",有考生故意用1/15秒追焦拍摄书写的手,背景拖曳的线条如同思维延展,这就像雨天观察车窗:静止时雨滴清晰,开动后变成速度线,提醒:手持拍摄别迷信"安全快门",考场紧张时手抖幅度会增加2倍,实际要用1/2焦距倒数才保险。
色彩管理是视觉心理学
为什么考场白墙拍出来总发蓝?荧光灯5600K色温下,相机自动白平衡会误判,中国美术学院色彩考题要求"用冷调表现压力",有考生刻意保留窗边蓝光,后期再给阴影加青——就像冬天呵出的白气会让肤色更暖,关键点:人眼对品红偏差最敏感,考场若出现红墙,要减20%饱和度才能还原肉眼所见,否则像过度美颜的口红色。
构图轴线构建心理距离
俯拍考卷能展现细节,但会削弱临场感,云南艺术学院"考场关系"命题中,有人用肩平视角拍摄前后排考生,前景虚化的后脑勺形成天然画框——这类似地铁里偷看他人手机屏幕的视角,特别注意:多人场景中,头部形成的隐形式斜线若超过23度,会产生对抗感,调整站位使视线交汇才能维持画面平衡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