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培训的收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我掌握了光线的运用技巧
以前总觉得阳光越强拍出来越好看,直到在逆光环境下拍出一张人脸全黑的照片才意识到问题,现在明白了侧光能突出纹理,比如拍摄老建筑时,让阳光从45度角打过来,砖墙的斑驳感立刻鲜活起来,阴天反而是拍人像的好时机,柔和的散射光能让皮肤质感更细腻,还记得老师说的"光线就像化妆师"吗?硬光如同浓妆容易暴露瑕疵,柔光则像淡妆更显自然。
我理解了构图的语言规则
三分法不是万能钥匙,但确实是很好的起点,上周拍湖边落日时,故意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1/3处,留出大面积的霞光倒影,效果比居中构图生动三倍,不过拍对称式建筑时,我又会果断打破这个规则——故宫的午门就得端端正正摆在画面中央才有气势,有意思的是,引导线不一定非得是实体,昨天利用一排相同颜色的共享单车,就自然形成了指向模特的视觉路径。
我驯服了复杂的相机参数
快门速度1/125秒这个数字,在拍孩子奔跑时让我栽过跟头,现在知道动态场景至少要1/500秒,而拍咖啡热气袅袅升起时,反而要降到1/60秒才能拍出流动感,ISO就像辣椒粉,以前总怕噪点不敢用高感光度,结果在昏暗的茶馆里拍糊了好多照片,后来发现适当开到1600,配合后期降噪,比拍虚了强十倍,最意外的是学会用M档拍烟花,原来光圈f/8配合4秒长曝光,能捕捉到完整的火花绽放轨迹。
我培养了预判画面的能力
街头摄影最考验这个本事,在菜市场看见戴草帽的商贩在整理蔬菜,马上退到三米外蹲下——果然两分钟后有束光从棚顶漏下来,正好打在他扬起的秤杆上,这种预判需要观察三个要素:主体状态、环境变化规律和潜在光影组合,就像钓鱼要读水情,上周在公园发现柳枝摆动频率突然加快,立刻准备好相机,五分钟后果然有群白鹭乘风飞过取景框。
我建立了后期处理的尺度感
刚开始总把饱和度拉到+30,直到发现照片里的橙子看起来像塑料玩具,现在懂得用分离色调微调阴影和高光,比如给清晨的江面加些青蓝色调,比整体加冷色温更自然,修人像时突然领悟到:皮肤处理就像熬高汤,祛痘是撇浮沫,磨皮是控火候,提亮眼神光才是最后那撮盐,最实用的收获是学会了批量处理,给同场景的200张活动照片调色,用同步设置功能省下了整整四个小时。


 Love爱之韵
 Love爱之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