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摄影器材的别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单反相机被称为"大块头"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扛着笨重的单反?这种被戏称为"大块头"的设备,其实暗藏玄机,全画幅传感器就像老式黑胶唱片,面积越大越能保留丰富细节,在拍摄婚礼现场时,即便昏暗的宴会厅里,它也能像夜猫子般捕捉到新娘裙摆的细腻光泽,不过新手常困惑:为何同样的场景,手机拍出来总像蒙了层纱?关键在于那块"大底"传感器——好比大锅炒菜和小碗拌菜的区别。
长焦镜头被叫作"望远炮"
公园里大爷们肩扛白色长筒镜头的场景,活像军事演习,这类"望远炮"能将百米外的鸟羽纹理拉到眼前,但使用时有门道,去年在动物园拍火烈鸟时,发现200mm端拍摄的画面总在轻微抖动,后来才明白,这就像用高倍望远镜看星星——呼吸都会让画面颤抖,解决方法是把快门速度调到焦距倒数以上,比如400mm镜头至少用1/500秒,或者像狙击手般倚靠树干形成稳定支点。
三脚架被称作"第三条腿"
风光摄影师常说:"没带三脚架就像瘸子跳舞",这个"第三条腿"在慢门拍摄时尤为重要,有次在瀑布边,手持拍摄的水流像融化的棉花糖,架上脚架后却拍出了丝绸质感,但选购时要注意,某些廉价脚架的关节处像生锈的雨伞骨架,稍微承重就会缓缓下滑,建议选择带反折设计的碳纤维款,收起来能当登山杖,展开后连狂风都难撼动。
闪光灯被比喻为"小太阳"
室内拍摄时,天花板跳闪的技法能让"小太阳"变身柔光大师,记得有次拍摄儿童生日会,直闪导致孩子脸上惨白如纸,后来将灯头转向墙面,光线就像经过云层过滤的阳光般自然,但要注意白墙会染色光线,就像用红茶冰块稀释威士忌——最好搭配柔光罩使用,现在有些微单相机取消热靴口,逼得人像摄影师不得不外接"手电筒",这就像要求厨师不用明火炒菜。
滤镜被戏称为"镜头墨镜"
UV镜常年戴在镜头上当护盾,但劣质产品就像雾霾天的眼镜片,真正发挥妙用的是ND减光镜,正午拍流水时它能像给镜头戴墨镜,允许慢门营造雾化效果,偏振镜则更神奇,能像魔法师般抹除玻璃反光,不过多层镀膜滤镜也有软肋——逆光拍摄时可能出现彩虹光斑,就像戴着太阳镜看LED屏幕,建议根据场景灵活组合,别像某些爱好者把所有滤镜叠罗汉般堆砌使用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