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,早晨拍的照片总比中午更动人?因为斜射的柔和光线能勾勒出物体的立体感,试着在晴天正午拍摄人像,你会发现模特脸上全是生硬的阴影,像被泼了半碗酱油;而换成日出后两小时,光线会像梳子般理顺所有细节,逆光拍摄树叶时,那些透光的叶脉突然变成血管——这就是光线的魔法,记住黄金时刻法则: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时,连水泥墙都能拍出油画感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塞在正中间,照片往往像张证件照般呆板,试试三分法:想象画面被井字线分割,让地平线落在下方1/3线,或者把人物的眼睛放在右上交叉点,拍街景时,故意把路灯杆放在左侧边缘,反而能引导视线看向远处的行人,这就像写文章需要留白,拥挤的构图会让观众喘不过气,下次拍美食,别让整碗面占满画面,留出餐具和桌布才显诱人。
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时用1/1000秒,水花会变成悬浮的冰晶;改用1/15秒,水流就化作丝绸,但手持拍摄慢门时,相机抖动的幅度堪比帕金森患者端咖啡——这时候三脚架比咖啡因更提神,运动会上拍跳高选手,快门低于1/500秒基本得到残影,但故意用1/60秒追焦拍摄,背景的虚化线条反而能突出速度感,快门不仅是技术参数,更是你控制时间流动的旋钮。
色彩需要刻意制造冲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蓝天下的红房子之所以醒目,是因为色轮上它们相隔180度,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所有高饱和颜色塞进画面,像打翻的颜料盒,雨天拍街景时,试着找把明黄雨伞,它会像灯塔般点亮灰蒙蒙的街道,如果拍摄秋叶,让穿藏蓝色外套的模特走过,冷暖碰撞比单纯拍红叶更有戏剧性,调色时别迷信滤镜,记住色彩是情绪的开关——偏青的色调会让热汤看起来像隔夜馊水。
对焦是视觉的指挥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自动对焦总爱盯着最近的物体,但有时模糊的前景反而能制造神秘感,拍咖啡馆窗边人物,故意让玻璃上的雨滴虚化,焦点落在后方模糊的笑脸,故事感立刻翻倍,微距摄影时,景深可能比洋葱皮还薄——这时手动对焦就像用绣花针穿线,得靠呼吸控制,记住观众的眼睛会跟着清晰点走,就像黑暗中人们本能看向唯一的光源。


 Star星之耀
 Star星之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