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拍照要提前勘察现场光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冲进会场直接按快门?十有八九会拍到发灰的头顶或过曝的投影幕,提前半小时到场,用手背贴住不同位置的墙面——如果手背阴影呈现锯齿状,说明顶灯是致命的直射光源,这时要优先选择侧窗自然光的位置拍摄,遇到必须拍摄领导在LED屏前发言的场景,试试把相机白平衡调到"阴天"模式,能中和屏幕的惨蓝色,就像给泡面加了个荷包蛋那样简单有效。
拍摄全景要制造视觉锚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两百人的大会场拍出来像空镜?三三制":前排留三分之一空白,讲台占三分之一,人群堆叠在剩余空间,重点抓取悬挂的会议横幅作为背景,但别让横幅文字被讲话者头部贯穿,遇到红底白字的背景板,故意让曝光补偿降0.7档,否则人脸会像煮熟的螃蟹,全景构图时,不妨想象自己在拍毕业合照,只不过把"茄子"换成了"鼓掌的瞬间"。
特写镜头要控制微表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领导发言照总像在翻白眼?问题出在快门速度卡在眨眼周期上,当发言人眉毛抬高时(通常是句尾重音处),连拍三张总能抓到眼神明亮的瞬间,拍摄颁奖环节时,注意获奖者手指接触奖杯的0.5秒黄金窗口,这时关节不会遮挡姓名牌,若遇到总抿嘴的发言人,不妨在他拿起矿泉水瓶的瞬间构图,吞咽动作能自然放松面部肌肉。
后期处理要保留现场真实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修图后为什么像虚构的会议?过度锐化会让投影文字出现锯齿,就像PS过度的证件照,正确做法是:用修复画笔处理前排观众的手机屏幕反光,但保留主席台茶杯的热气;统一调整白衬衫的色温时,要故意保留不同品牌投影仪的色偏差异——这就像修旧照片留点霉斑,反而证明是现场实录,会议照片的EXIF信息里,连ISO噪点都是可信度的勋章。


 MountainPeakAdventure
 MountainPeakAdventur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