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虫优质摄影社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相机,有人拍出杂志大片,有人却像随手打卡?关键在于对光影的理解,清晨斜射的阳光穿过树叶,会在路面形成斑驳投影,这时候蹲低机位让光斑成为前景,画面立刻有了立体感,但要注意,强光下容易丢失暗部细节,此时打开RAW格式拍摄,后期就能找回阴影里的层次。
构图时总有人说"三分法万能",可为什么专业摄影师经常打破规则?比如拍摄对称的建筑,把主体放在正中央反而更显庄严,关键在于理解规则的本质——三分法是为了避免呆板,但当对称本身成为美感来源时,居中构图反而更合适,试着在湖边拍摄倒影时,将地平线放在画面正中,上下对称的构图会让水面像镜子般魔幻。
很多人觉得阴天拍不出好照片,其实柔光才是人像的天然美颜箱,正午阳光下模特的鼻影会像刀刻般生硬,而多云天气的光线就像被纱帘过滤过,能均匀地展现皮肤质感,记得有次在雨后的梧桐树下,模特站在透光的树叶旁,那些半透明的绿色就像天然的补光灯,根本不需要反光板。
后期处理时总纠结"到底调多少合适",其实可以借鉴做菜放盐的道理——尝过原味才知道加多少,先把照片还原到肉眼看到的真实色彩,这时候饱和度滑块就像盐罐子:风景照加两撮提鲜,人像照半撮足够,纪实类作品可能根本不需要,最怕的是直接套用网红滤镜,就像没尝汤底就倒整罐味精,乍看惊艳却经不起细品。
真正的好照片不在于设备价格标签,而是拍摄者是否用镜头思考过,下次按下快门前,不妨问问自己:这片光影想讲述什么故事?这个角度能否传递我的感受?当技术成为直觉,器材变成延伸的眼睛,平凡角落也会诞生打动人心的作品。


 Snow雪花飘
 Snow雪花飘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