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手机摄影

中国生态摄影大赛,中国生态摄影大赛,捕捉自然之美,守护绿色家园

中国生态摄影大赛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但生态摄影的特殊性常让人陷入设备选择的矛盾,专业单反固然画质出众,可背着十几斤器材跋山涉水时,轻便的…

中国生态摄影大赛

中国生态摄影大赛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设备
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但生态摄影的特殊性常让人陷入设备选择的矛盾,专业单反固然画质出众,可背着十几斤器材跋山涉水时,轻便的微单反而能捕捉更多转瞬即逝的瞬间,去年在云南拍摄滇金丝猴时,我就深有体会——当猴子突然从树冠跃下,同行用长焦镜头的摄影师还在调整三脚架,手持中焦微单的我已经完成了三次连拍,关键在于理解拍摄对象:静态的植物群落可以用脚架配合高像素机身,而飞鸟昆虫类则需要优先考虑对焦速度和设备便携性。

光线运用决定作品层次

很多人以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最适合拍照,其实晨曦的漫射光才是生态摄影的黄金时段,记得在鄱阳湖拍摄越冬候鸟时,正午强光下白鹭羽毛完全失去层次,而清晨五点半,当阳光穿透晨雾形成丁达尔效应,同样的场景立刻有了水墨画般的质感,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器材,这种"天然柔光箱"特别适合表现苔藓、菌类等微小主体的质感,不妨做个实验:连续三天同一时段拍摄池塘里的睡莲,你会发现不同光线下,连花瓣纹理呈现的细节都截然不同。
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
教科书上说三分法构图最稳妥,但生态摄影往往需要打破常规,去年获奖的《雪线之上》就大胆采用了中心对称构图,将藏羚羊置于暴风雪形成的天然画框中,我在秦岭拍摄朱鹮时也发现,当主体与环境存在强烈互动时,刻意留白的"负空间构图"反而更能突出生态关系,下次拍摄时可以尝试:先用传统构图拍三张,再故意违反所有构图规则拍三张,回家对比屏幕时你会有意外收获。

等待是最重要的拍摄技巧

数码时代人们习惯用连拍代替观察,这恰恰是生态摄影大忌,在四川唐家河守候川金丝猴的那周,我每天凌晨四点抵达点位,前六天只拍到些模糊的背影,直到第七天,猴群终于适应了我的存在,才有了那张母猴给小猴理毛的特写,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,要随时观察光线变化、预判动物行为,有位前辈说得好:快门按下去只要1/8000秒,但按下快门的资格需要8000分钟的准备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