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都学些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操作是基本功
别以为按下快门就能出大片,相机那些按钮和转盘可不是摆设,光圈、快门、ISO这“曝光三要素”就像炒菜的火候——光圈是锅的大小(控制进光量和虚化),快门是翻炒速度(决定画面凝固或拖影),ISO则是辣椒(提升亮度但可能带来噪点),新手常犯的错是全程用自动模式,结果逆光时人脸黑成剪影,试试手动调整:拍流水时用慢门(1/4秒以上)让水面雾化,拍飞鸟则要用1/1000秒以上冻结动作。
构图决定视觉重心
为什么同样的风景,你拍出来像手机壁纸,别人拍出来像杂志封面?关键在构图,三分法是最快上手的技巧——把画面横竖都分成三等分,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但别死板套用:拍对称建筑时中心构图更震撼,拍延伸的公路用引导线构图能强化纵深感,有个反常识的窍门:有时故意“不完整”反而更生动,比如只拍半张人脸特写,或者让前景树枝闯入画面边缘,能制造故事感。
用光就是雕刻画面
摄影本质是“用光作画”,但很多人只会等晴天正午拍照,其实阴天的漫射光适合拍人像,避免生硬阴影;日出后一小时的“黄金光”能让景物镶金边;雨天玻璃上的水珠配合霓虹灯能拍出赛博朋克效果,记住光的三个特性:方向(侧光突出纹理)、强度(柔光箱和反光板能调节)、色温(钨丝灯偏黄,阴影处偏蓝),试试逆光拍摄树叶,你会发现透光时的叶脉比顺光拍摄更有层次。
后期不是造假是表达
有人觉得修图等于作弊,这就像说厨师不该给菜调味,RAW格式就像生食材,必须经过后期“烹饪”:拉曲线调整明暗对比,调色温纠正偏色,局部提亮眼神光,但别过度——皮肤磨成塑料感、饱和度拉到刺眼都是新手通病,建议先学基础:用裁剪二次构图,用修复工具去掉镜头污渍,用HSL工具单独调整某种颜色,后期是为了还原人眼看到的真实,或强化你想要的氛围。
摄影最迷人的地方在于,技术规则可以量化,但审美感知永远带点玄学,当你发现同一参数下早晨和黄昏拍出的色调完全不同时,就会明白为什么说“最好的相机是你随身带的那台”,多拍比多想重要,废片堆里总能捡到惊喜。


 月影陪伴孤独
 月影陪伴孤独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