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是控制进光量的阀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拧开水龙头时,水流大小取决于阀门开合程度——这和光圈原理如出一辙,当拍摄夕阳下的剪影时,f/16的小光圈能让太阳星芒毕现;而拍摄朦胧的人像特写,f/1.8的大光圈则像突然卸掉阀门的水管,让背景化作斑斓色块,但别被"光圈越大越好"迷惑,拍摄集体照时若用f/1.4,后排人的五官可能会像被水晕开的钢笔字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剪刀手
想象用剪刀裁切流动的绸缎:1/4000秒的快门能"剪"住蜂鸟振翅的瞬间,翅膀纹理清晰得像标本;而1/4秒的快门则会让瀑布变成拉丝的棉花糖,有次拍摄街头夜景,三脚架不稳还硬用1秒长曝光,结果车灯轨迹扭成了蚯蚓爬过的泥路,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焦距倒数,好比端着一碗热汤走路,步子越慢越容易洒。
ISO是敏感度的双刃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胶片时代提升ISO如同给相纸灌咖啡因,数码时代则像给传感器戴老花镜,昏暗的咖啡馆里,ISO1600能让拿铁的热气纤毫毕现,但代价是画面噪点像撒了层芝麻,有次在溶洞拍摄,把ISO调到12800,石笋的纹理倒是亮了,暗部却爬满彩色噪点,活像被微波炉加热过头的爆米花,现代相机的高感表现虽好,但别把ISO当止痛药滥用。
白平衡是色彩的翻译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钨丝灯下的白纸为何拍出来像黄疸病人?因为相机不像人脑会自动"脑补"色彩,手动设置5500K色温时,晨雾会泛着蓝调诗意;调到2800K则让烛光晚餐镀上琥珀色温情,曾见新手用自动白平衡拍瓷器展,青花瓷在射灯下时而发紫时而泛绿,活像打翻的调色盘,RAW格式就像未翻译的原始文档,后期总能重调色温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不等于把主体钉死在交叉点,就像写诗不必永远押韵,拍摄悬崖孤松时,故意违反法则把它贴在边缘,反而强化了摇摇欲坠的张力,引导线也不非得是实体道路——暴雨前低飞的鸟群,天然形成指向风暴眼的箭头,有张获奖照片甚至用虚焦的自行车轮毂当框架,圈住远处清晰的教堂尖顶,这比教科书式的居中构图有趣多了。


 Rain雨之灵
 Rain雨之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