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期拍摄决定了照片的原始质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误以为修图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实际上一张过曝或严重失焦的照片,后期连专业软件都难以挽救,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,如果没使用反光板或RAW格式保留细节,后期强行提亮阴影只会让画面充满噪点,就像烤焦的面包无法变回面粉,前期失误会直接限制后期空间。
修图是弥补缺陷还是二次创作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常面临选择:是修正镜头畸变、调整白平衡这类基础修复,还是彻底改变色调构图?例如拍摄城市夜景时,原图可能因光污染偏黄,简单校正即可还原真实色彩;但若想做成赛博朋克风格,就需要大幅调整HSL和添加光效,这里存在技术矛盾——过度修饰可能让照片失去纪实价值。
不同题材的后期占比差异明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商业静物摄影往往需要80%的精力修图,比如去除产品反光、合成多张焦点;而新闻摄影仅允许15%内的基础调整,曾有位摄影师分享:拍摄野生动物时,连拍二十张才能选出一张构图理想的,但后期仅微调曝光,因为动态瞬间无法靠PS伪造,这就像做菜,新鲜食材只需简单调味,预制菜才需猛料掩盖。
设备性能如何影响前后期比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全画幅相机的高动态范围能给后期留更多余地,但手机拍摄常因算法介入导致修图受限,测试发现:用手机拍摄落日时,HDR合成可能已经压暗了云层细节,此时再想恢复层次就很困难,反观专业相机保留的RAW文件,即使欠曝2档也能拉回细节,这提醒我们:工具性能会直接改变工作流程的重心。
新手最容易陷入的比例误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常见两种情况:要么完全不修图直出,错失提升机会;要么沉迷液化、换天等特效,有学员交过一张构图杂乱的街拍,本应通过裁剪强化主体,却花了三小时给天空P上极光,就像化妆,粉底遮瑕是刚需,但贴满亮片可能适得其反,建议建立标准流程:先解决曝光、构图等基础问题,再考虑风格化处理。


 Smart聪慧星
 Smart聪慧星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