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摄影需要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需要一台趁手的拍摄工具
很多人纠结是否必须用专业相机才能拍出好照片,其实手机也能完成大部分创作,但如果你希望更灵活地控制画面,一台可换镜头的相机确实更有优势,比如拍摄夜晚的车流,手机可能把暗部压成一片死黑,而相机通过调整快门速度和ISO能保留更多细节,不过工具终究是工具,关键看你怎么用——就像厨师手里的菜刀,再锋利也得配合刀工。
你得理解光线的语言
为什么同一场景早上和傍晚拍出来感觉完全不同?因为光线在“说话”,正午的硬光会让人物脸上出现难看的阴影,这时候可以找树荫或让模特背对太阳,用反光板补光,而阴天的柔光就像天然柔光箱,特别适合拍人像和静物,有次我拍一组瓷器,发现窗边的侧光能让釉面泛起细腻光泽,而直接打闪光灯反而显得生硬,光的方向、强度、色温,每个变量都在改变照片的情绪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就舒服?秘密藏在画面元素的排布里,三分法不是铁律但很管用——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上1/3处,比居中更有层次感,拍咖啡馆时,故意让咖啡杯的把手突破框架线,画面突然就活了,但别被规则捆住手脚,有次我故意把枯树放在正中央,配合对称的倒影,反而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,但得先知道规则是什么。
后期是最后的调味工序
直出照片就像没加调料的食材,用RAW格式拍摄能保留更多调整空间,过曝的天空说不定能拉回细节,但别过度依赖后期——见过有人把饱和度拉到像卡通画,树叶绿得发荧光,调色应该服务于主题,比如冷色调适合表现孤独,暖色调传递温馨,有张雪景照我故意保留偏蓝的色温,观众立刻能感受到寒意,记住鼠标不是魔法棒,它只能放大拍摄时埋下的种子。
耐心比快门次数更珍贵
好照片常常是等来的,为了拍日出时分的鸟群,我在湖边蹲守三天,最后那天突然起雾,反而成就了水墨画般的意境,数码时代容易陷入“乱枪打鸟”的误区,其实每按一次快门都应该有理由,就像钓鱼,频繁甩竿反而吓跑鱼群,有次拍儿童纪实,我放下相机和孩子们玩了半小时,当他们忘记镜头的存在时,最真实的笑容才被捕捉到。


 StarlightHope
 StarlightHop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