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手机摄影

关于摄影师的诗,镜头里的诗行,摄影师的瞬间与永恒

关于摄影师的诗镜头是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当别人用文字记录世界时,摄影师选择用光线作诗,这支特殊的笔需要特殊的握法——拇指托住机身底部,食指自然弯曲触碰快门,记得去年…

关于摄影师的诗

关于摄影师的诗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镜头是诗人的第三只眼睛

当别人用文字记录世界时,摄影师选择用光线作诗,这支特殊的笔需要特殊的握法——拇指托住机身底部,食指自然弯曲触碰快门,记得去年在西湖拍荷花,一位老摄影师教我:持机时要像捧着一只刚破壳的雏鸟,既不能太紧让它窒息,也不能太松任其跌落,这种微妙的平衡感,正是摄影与诗歌共通的艺术语言。

快门速度编织时光韵律

为什么有些照片能让人听见风声?秘密藏在快门速度的韵律里,拍摄溪流时,1/500秒会凝固每一颗水珠,像钢琴的断奏;而1/4秒会让水流变成丝绸,如同大提琴的长音,有次在黄山拍云海,我交替使用两种速度,得到的组图就像一首视觉奏鸣曲,快门不仅是技术参数,更是你控制时间节奏的魔法棒。

构图法则暗藏视觉韵脚

三分法则是摄影的押韵规律,但真正的诗人懂得何时破格,就像写十四行诗要遵守格律,拍人像时把眼睛放在交叉点上;而遇到特别强烈的视觉元素,居中构图反而能产生颂诗般的庄严感,去年在敦煌拍月牙泉,我故意把地平线压得很低,让沙漠占据四分之三画面,这种"出格"恰如现代诗打破传统韵脚,反而成就了最具张力的作品。

光影对比制造情感顿挫

摄影的明暗就像诗歌的平仄,硬光能雕刻出刀削斧劈的戏剧感,适合表现沧桑的老人皱纹;柔光则像抒情诗的婉转,拍新生儿时我会在窗边挂层白纱,记得有次拍钢铁厂,故意让熔炉的高光溢出,与工人剪影形成强烈对比,这种有意识的光比失控,就像诗歌中刻意安排的拗句,反而强化了工业史诗的震撼力。

后期调整如同诗句推敲

暗房时代的摄影师都懂得,显影时间是控制诗行浓淡的墨量,现在用Lightroom调色温时,我常想象自己是在选择不同的信笺纸——冷调像雪白的宣纸,暖调如泛黄的牛皮纸,去年整理西藏照片时,把一组经幡的饱和度降低20%,突然就有了仓央嘉措情诗的质感,但要注意,过度锐化就像把白话诗强行改成骈文,会失去影像最珍贵的呼吸感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