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实摄影需要明确拍摄主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前先问自己:这张照片究竟要说什么?街头巷尾的早点摊,若只拍热气腾腾的蒸笼,那是美食摄影;但若将镜头对准摊主皲裂的手指和凌晨四点的路灯,故事感就出来了,曾有位摄影师跟踪拍摄农民工返乡,连续三年记录同一个家庭在火车站的重逢与离别,这种主题的延续性让单张照片的力量成倍增长,主题不是“拍穷人”或“拍城市”,而是“拍拆迁户窗台上的仙人掌如何熬过冬天”这样的具体切口。
纪实摄影必须尊重现场光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抱着“后期能救”的心态胡乱按下快门,结果拍出殡仪馆般僵硬的补光效果,真实的光线是有情绪的——午后45度的侧光能让老人脸上的皱纹变成沟壑,阴天散射光则适合表现孩子睫毛上的泪珠,在棚拍思维和自然光之间存在技术矛盾:强行开闪光灯拍深夜急诊室,会毁掉医护人员瞳孔里血丝的疲惫感,建议像猎人一样观察光线变化,某次拍摄菜市场时,我等到清晨6:0鱼贩头顶的钨丝灯与天光混合的蓝黄交织时刻,画面顿时有了生活本身的戏剧性。
纪实摄影要控制构图密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喘不过气?可能因为构图像塞满的行李箱,拍摄留守儿童时,如果画面同时出现破旧的课桌、褪色的奖状、生锈的饭盒和漏雨的屋顶,信息量会互相抵消,这就像煮汤时放盐和酱油,总得有个主味,尝试用“减法思维”:某次拍抗洪现场,我只取消防员小腿没入水中的局部,泥水混着血渍的质感,比全景更有冲击力,留白不是偷懒,给观者留出想象空间,照片才能呼吸。
纪实摄影依赖瞬间预判能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决定性瞬间不是靠运气,而是像下棋看三步,拍摄市集纠纷时,有经验的摄影师会在双方手指刚抬起时就按下快门,因为下一秒动作会过猛,这种预判需要观察生活规律——老农数钱时总会舔手指,小贩称重时习惯挑眉,我曾错过一个绝佳画面:修鞋匠女儿突然把高考录取通知书塞到父亲工具箱里,后来养成习惯,当被摄对象出现摸口袋、深呼吸等小动作时,立即调整相机参数,因为接下来往往会有情绪爆发点。
纪实摄影要处理道德边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镜头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犯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拍流浪汉的睡姿时蹲下来与被摄者同高度,和居高临下地拍,传递的价值观天差地别,有次在震区拍摄,我放下相机帮救援队抬了半小时石板,反而拍到了最真实的互助场景,技术上说,长焦偷拍能获得“自然”画面,但若被发现,可能永远失去拍摄对象的信任,就像医生不能因为研究病例就故意让病人生病,纪实摄影师也要警惕自己成为事件的破坏者。


 OceanWaveDream
 OceanWaveDream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