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生死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来通透有层次,你的却像蒙了层灰?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,清晨的斜射光能给建筑拉出细长影子,正午的硬光却会让模特脸上出现难看的阴影,试试这个笨办法:拍摄前围着主体转一圈,观察哪个角度的光线能让树叶的脉络发亮,或是让瓷器的釉面泛起柔光,逆光拍摄花瓣时,相机要向下倾斜15度才能避免死白。
构图是场视觉拔河比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画面里同时出现倾斜的电线杆和笔直的路灯杆,观众眼球会像拔河绳上的红布左右拉扯,三分法不是铁律,但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1/5处,确实能让阴沉的天空更有压迫感,下次拍街头时,试着让摊贩的秤盘卡在右下交叉点,而秤砣的阴影自然指向画面中心——这种隐形的视觉引导线,比生硬的居中构图更耐看。
快门速度藏着时间魔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1/800秒凝固飞鸟的瞬间?那和标本照片有什么区别,真正的高手会调到1/125秒,让翅膀尖端产生恰到好处的动态模糊,拍瀑布也是同样道理,1/4秒的快门能让水流变成丝绸,但超过2秒就会糊成棉花糖,有个反常识的窍门:手持拍摄慢门时,把相机抵住树干拍摄,效果往往比三脚架更生动——轻微的晃动反而能传递现场感。
后期不是遮羞布而是放大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以为拉满饱和度就能拯救废片,其实后期最该做的是还原肉眼所见,调色时不妨先处理白色平衡:找画面里本该是灰色的物体(比如柏油路或水泥墙),用吸管工具点击它,你会发现整个画面的偏色问题迎刃而解,至于锐化,永远放在最后一步——就像煮汤撒盐,过早加锐化会让噪点像盐粒般硌牙。
镜头语言要说人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85mm镜头拍的人像特别有代入感?因为它接近我们日常交谈时的视角距离,用200mm长焦拍街头,虽然能压缩背景,但会把路人变成玻璃缸里的金鱼,下次拍儿童时,记得蹲下用35mm镜头——这个焦段既不会扭曲比例,又能把玩具小火车和孩子兴奋的眼神一起框进故事里。


 花朵绽放笑颜
 花朵绽放笑颜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