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涛摄影后期视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觉得后期处理是给照片"化妆",但为什么有些作品修完反而更假?关键在于理解前期拍摄和后期调整的关系,举个例子,去年在青海拍星空时,遇到一位影友抱怨银河色彩暗淡,其实他的问题出在前期——月光太强时强行长曝光,就像试图在正午阳光下看清霓虹灯,后期拉高饱和度只会让噪点爆炸。
相机宽容度决定调整空间
遇到大光比场景时,单张拍摄经常顾此失彼,去年在徽州拍马头墙,屋檐下的雕花和过曝的天空让我选择包围曝光,但要注意,三张素材的色温必须一致,否则合成时会出现彩色镶边,有次帮学员检查作业,发现他中途调整了白平衡,结果HDR合成后整个建筑像被泼了颜料。  
局部调整比全局更重要
看到过太多人一上来就拉"清晰度"滑块,去年修一张沙漠驼队照片,全局锐化导致沙粒像钢钉般刺眼,后来改用渐变滤镜,只对驼队主体做针对性强化,背景沙丘保持柔和的过渡,这就像炒菜时不能所有食材一起下锅,控制不同区域的"火候"才是关键。  
色彩管理常被忽视
很多爱好者抱怨"电脑修完传到手机颜色就变了",这就像用温度计测体温却忘了撕掉保护膜,去年工作室升级广色域显示器后,才发现之前修的图在标准sRGB设备上饱和度溢出,建议养成软打样习惯,修图时随时按Ctrl+Y切换色彩空间预览。  
预设模板要用对场景
网上流行的胶片预设真的万能吗?上个月处理一组江南水乡,直接套用柯达Portra预设后,青瓦白墙竟泛出诡异的品红色,后来分析发现,这类预设针对的是欧美建筑的红褐色系,就像川菜调料直接拿来烧杭帮菜,再好的配方也得因地制宜。  
说到底,后期不是救赎烂片的捷径,去年清理硬盘时发现,真正值得精修的片子,往往在拍摄时就已经想好了后期方向,那些靠连拍碰运气的素材,就像没和面的面粉,再高超的蒸馒头手艺也无力回天。


 Joy欢乐颂
 Joy欢乐颂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