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光线塑造人物立体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斜射的阳光像把雕刻刀,能把模特的鼻梁和下颌线描摹得格外分明,遇到过逆光拍摄时人脸发黑的情况吗?这时不妨让模特侧转45度,用反光板把地面反射的暖光补到阴影处,去年在青海湖拍藏族姑娘时,上午十点的侧逆光让她的银饰闪闪发亮,而手动增加0.7档曝光补偿,既保留了天空的层次,又让服饰暗纹里的细节得以显现。
怎样处理人物与景色的比例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背景是绵延的油菜花田时,很多人会下意识把模特拍得很小,这就像往名画上签了个不起眼的名字,有个屡试不爽的诀窍:让模特占据画面下三分之一,头顶留出三分之二给风景,若是拍黄山云雾这样的高背景,则需要人物更靠近镜头,用24mm广角镜头低角度仰拍,松树与人的大小对比会形成视觉张力,比例不是数学公式,去年在徽州拍马头墙时,让穿红衣的模特站在前景青石板上,后期稍微压暗背景明度,主次关系就鲜明了。
动态姿势如何与环境产生化学反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僵硬摆拍就像把塑料花插进真花丛,违和感立刻显现,可以试试让模特与环境互动:风吹麦浪时扬起围巾,古镇雨巷里撑油纸伞转身,去年在呼伦贝尔,我让骑马的牧民朝着落日方向轻扯缰绳,马匹扬起的鬃毛与草浪的波纹形成了奇妙呼应,关键要预判动态趋势——拍摄奔跑时要在人物前方留出空间,这和书法收笔的"飞白"同理,留白让画面有了呼吸感。
后期调色怎样平衡人物与风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肤色像煮熟螃蟹的旅行照吗?这种灾难往往源于盲目套用滤镜,正确思路是先确定环境基调:拍江南水墨调要把人物肤色往暖黄偏,而雪景人像则需在阴影加少许青蓝,去年处理坝上秋景时,先用曲线工具分离出白桦林的金黄色,再单独给模特面部建立蒙版,把橙色饱和度降低5点——这就像炒菜最后点的那几滴香油,微妙但决定成败,当风景饱和度较高时,适当降低人物服装的艳度,避免视觉打架。
特殊天气如何化劣势为优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暴雨天真的该收相机吗?其实雨丝能成为天然柔光箱,去年台风天在鼓浪屿,让模特打着透明伞靠近欧式廊柱,用1/125秒快门凝固雨滴,背景虚化的雨雾形成了油画般的笔触,雾霾天也别急着放弃,能见度低时用长焦压缩空间,人物站在前景芦苇丛中,背景若隐若现的山峦反而有了水墨韵味,这些非常规天气就像做菜的非常规食材,处理得当反而能成就独特风味。


 墨香浸润心灵
 墨香浸润心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